我这样让孩子爱上读书
在女儿合上《绿色法国童话》的时候,已是晚上的十一点四十五分。这本二百多页的书,她用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个时候,她却意犹未尽,走向自己的书架,取下明天要读的那本《橙色德国童话》,浏览了一下目录,这才满意地躺下,很快地便进入了梦乡。听着女儿的呼吸声,我竟没有一丝睡意,合上自己手里的书,倚在床头,思绪蔓延。
应该是去年寒假的时候吧,我还在为孩子读书不主动无兴趣向朋友诉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朋友都在以自己的经验和我对孩子的阅读进行着探讨,我聆听着朋友的思想,反思着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逐渐明白,其实要孩子爱上阅读,并不是放在嘴边的几句话,需要的是懂得孩子的心理以及掌握更多的科学理念。
关键词一:合适
从我自身的读书经验来看,我是比较崇尚经典的,觉得一些流行性的书籍并没有什么阅读价值,只会使孩子的思想趋于浮躁,追赶流行,或者一些纯粹的漫画之类的以图画为主的书,我也是反对的,觉得这类书文字太少,对发展孩子的语言没有什么意义。而那些经典的书籍,是思想性及文学性都无可挑剔的,并且也是经得起时间洗礼的。所以,孩子书架上的书大多便是我心里认为的经典,但是那些书中的大多数孩子并未主动去翻看,很多也是在我的规定或强迫中任务性地去读的。
朋友说读经典当然好,只是想要孩子爱上读书,必须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的,不论经典不经典,只要孩子喜欢,你带着孩子进到书店,孩子的目光是被什么书所吸引的,哪怕是漫画,至少孩子也是在接近书啊,你如果强力阻止孩子去读这类书,不是在自己切断孩子和书籍的联系么?要知道大部分孩子不会一直停留在读漫画书和图画书的阶段的啊,她会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而逐渐拥有自己喜欢的书籍类型的。这些,在之后的日子里得到了验证。从《女孩子必读的一百个经典故事》到《中国童话大师些系列》再到现在正读的《外国童话系列》,这些童话如一个美丽的大花园,有着温馨和优美,有着忧郁和浪漫,有着绚丽和有趣,有着睿智和幽默,有着纯真与善良.......女儿从最开始的两周一本,到一周一本,到暑假里的平均三天一本,甚至一天一本,慢慢地被这些童话所驯养。
固执的我逐渐明白,一本适合自己的书,便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是一处你随时乐意去就能到达的地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只属于你自己的东西。
关键词二:环境
关于阅读环境,我自认为自己是明了的。首先自己喜欢读书,知道什么样的环境可以使自己静心阅读,并且也曾经读过《朗读手册》和《打造儿童阅读环境》,更明白给孩子创造适宜的阅读环境的重要性。然而朋友所说的阅读环境并不仅仅只是客观环境如此简单。
爱读书的父母,一定会带出爱读书的孩子。孩子需要的不是你口头上的催促或讲道理,读书有多好,你应该怎么办,更多的时候,你津津有味地阅读,对于孩子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这便是潜移默化的力量。我最大的毛病便是爱唠叨,总喜欢在孩子跟前说我们班xxx多爱读书,人家一星期读了多少本书等等,如此长久一来,女儿即使想要读书,估计也被我唠叨怕了,并且自己总是在横向对比啊。有则改之,之后的很多时间里,我也就尽量闭紧自己的嘴巴,只是安静地看自己的书,效果的确好了很多。
然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努力给孩子建立自己的小藏书箱,做孩子阅读的推荐者,因为要培养一个人,设计她的个性,必须拥有可观的藏书量,就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的书就无法生活。只是这些书,孩子喜欢不喜欢,权利在他自己。买回家,孩子什么时候想读就读,哪怕有部分她成年后读都好,只是要把书放在孩子跳一跳就可以摘得到的地方。对此,我慢慢地深有体会。这半年里,我在当当上不停地为女儿购书,心里也希望孩子可以全营养阅读,接触更丰富的书籍类型,除了她最爱读的童话,也订购了校园系列小说,比如《郑渊洁童话集》,科普系列,比如《小牛顿图书馆》、《森林报》等,到现在为止,的确很多书放在书架上并没有得到女儿的青睐,只是每当我看到女儿闲暇的时候,目光在自己的书架上浏览,手从每一本书上划过的时候,我知道,到了一定的时间,这些书,也一定会成为她最好的朋友,这些书当中的某一本,也定会走进她的心里,影响着她哪怕一小部分的人生,也会有某个作家成为她喜爱的人,或者会因此而彼此驯养。
关键词三:系列
系列,用更清楚的表达应该是成套,也就是说在购书的时候,最好是成套来购买的,这样有助于孩子更深入地去阅读这一类的书,用长久的时间来彼此驯养,也有助于孩子从中去感知某位作家的写作风格,或者某种类型书籍的语言特征以及思想启示。
最开始,我对此建议是有疑惑的。我认为自己怎么可能知道孩子喜欢某种类型的书或者是某个作家的书,如果自己成套购买过来,是不是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即使她喜欢,总在这一类的书上停留,是不是局限了孩子的视野或思维等等。到今天,我突然发现其实自己并没刻意,但已经在这样去做。女儿这半年来主要读的是童话系列,从中国金波、张秋生、葛翠琳等童话到现在的丹麦、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童话,女儿所读的不仅仅是故事,而是走在每个作者思想中的感应,以及跟随着外国的童话在异乡的土地上神游。并且,每次女儿在读外国童话的时候,她都会从中看到自己曾经很熟悉的作家的名字和故事,还会从书架上找到与这些作家相关的某一本书,或者找到自己曾经看过的一些书当中的这篇故事,然后又细细回味一番。
这突然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候的某些状况了,比如我要读《给教师的建议》,我就会从书架了抱出一大堆的辅助书籍来,比如与苏霍姆林斯基相关的其他作家的书,与苏联教育相关的系列,与书中所提到的内容相关的,如《教学勇气》、《朗读手册》、《构筑理想课堂》等,比如我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我被作者的某点所打动,然后我就会继续读她的其他书籍,如《亲爱的安德烈》、《目送》等,直至从中悟出些什么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不厌其烦地强调孩子阅读的重要性,必须要教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我坚定地相信: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的目的。那么要做到这些,首要的是,我们怎样让孩子爱上读书,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而这些,朋友给予了我更多。
谨以此文,向我的这位朋友表示深深地敬意和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