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感受《第六(悲怆)交响曲》悲伤之外的意

发布时间: 2019-08-27 11:23:41 作者: rapoo

在给高一学生上音乐鉴赏课——《第六(悲怆)交响曲》时,让我得到了意外的收获,也被学生的这种鉴赏能力所折服。

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可谓是他的传世代表之作,全曲如歌如泣,表达了强烈的悲怆之情。这是一曲生命的绝唱,一个残酷但却华美的人生,一首来自灵魂的哀歌。我们欣赏的是最后一个乐章——第四乐章。在听完乐曲我向学生提问:乐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同学们有的说:悲伤,有的说:低沉,有的说:忧郁,甚至还有的说:死亡、坟墓。就同学们的回答,我作了补充:“第四乐章是柴可夫斯基对自己生命的阐释,伤感至极!全乐章的旋律十分低沉,是最后的挽歌,心灰意冷的哭泣,用眷恋的目光回望这让人既爱又恨的世界,它已经不属于我了,死亡降临,却已经没有了力气,柴可夫斯基决定放弃了,他要走了,告别所有的失望与无奈。乐章最后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结尾,这时所演奏的可以说是作者本人的心跳由跳动到逐渐停止,一般交响曲的终曲都是最为快速、壮丽的乐章,而本交响曲正相反,充分强调了‘悲怆’的主题。”同学们都沉浸在这种悲伤的意境当中,教室里安静极了。这时,坐在第三排的一位男同学举起了手,我示意他可以站起来说。他用不太肯定的语气说道:“老师,我觉得,音乐中除了有悲伤,还有一种不屈的力量在里面。”我用目光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我仿佛听到作者在告诫自己,不要放弃,为克服苦难命运,争取美好幸福生活,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安静的课堂,变得活跃了起来,同学们低落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个个都来了精神,向这位男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我惊讶与这位同学对音乐的另一种阐释。

在没有上这节课之前,我就认为,让高一的学生去理解这部作品,简直是太难了。我总认为《悲怆》实质上是给成年人听的,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年是无法领略其中的韵味的。因为《悲怆》是音乐领域的悲剧,听《悲怆》,实际上就是体味痛苦,一个人真不知道要历经多少苦难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同样,一个人没有起码的生活积淀和挫折,真不知怎样去听这种音乐。然而,今天,我的学生却给我上了一节课。我们为什么只抓住音乐中的悲伤,而忽略了悲伤意境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是啊!人的一生,既短暂又漫长,有欢乐更有悲伤,唯有痛苦,才是最深刻的体验,最真切的感受。经历了痛苦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生活,懂得痛苦的人才会悟得人生的真谛。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都是上帝予我们的恩赐。面对欢乐,我们心存感激,面对痛苦,我们不懈努力,即或是在死神面前已经不存在任何幻想了,但对生活中我们经历过、感受过的一切,依然要心存感激。

学生对悲伤意境之外的感受,让我觉得《悲怆》第四乐章还是使人感到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的。现在的人们,需要的正是面对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和意志。谢谢你我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