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庸常的,而日常的才最本质。一个人跳了楼,能震惊一时,而人们叹息十分钟后,生活还要继续。真正可怕和被忽略的往往是所有人都在悬空下坠的状态中而不觉,我得提醒他们,这姿势不正常,不管你长久以来多适应它”。
——王小妮《上课记》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医生和教师是令人尊敬的职业,一个是救人于危难,另一个则是心灵的导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一个人若没遇到好老师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个潜在的罪犯,如果一个人能遇到一个好老师,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话虽如此,然而近年关于医患冲突的事件屡见报端,师生的冲突事件更是不绝于耳,“弑师案”、“跳楼案”等事件的出现再次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观念,甚至有人把教师也列为高危职业之一。我们的教育一方面追寻的是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另一方面却是尴尬的“被尊重”的教师需要。如何在实现“主体追寻”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现在教师经常提到学生不好带,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语气稍稍一重,就开始闹脾气,耍性子,言辞之间透露出的是困惑与无奈。面对此种情况,有些老师艺术性的解决了,师生矛盾缓和了;有的则
一是传统文化中对教师的职业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历来也有“尊师重教”的道德要求,这就使得教师天然有一种“被尊重”的需要。所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权至关重要,教师高高在上,有时在学生面前刻意摆着脸,不苟言笑,用高压手段对付学生,有时还会以学生的尊严为代价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产生知识的折服,情感上的畏惧。有人曾经做过调查,“你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紧张的因素是什么?”“你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大多数学生写的是“师生的情感交流问题”、“平等和朋友”。如果按照
二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教育观念的变化。一方面是教学中的民主平等意识在不断加强,学生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传统的尊师重教也在不断的被“尊重知识和人才”取代。而现在有些教师可能只是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但绝对称不上“人才”,严重的还存在道德的缺失。另一方面是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多元化的社会,知识的获得途径多种多样,教学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教,学生可以通过多元途径自主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这样就对教师的教学权威提出了挑战。有时甚至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学生可能知道,而学生之间所谈论的则是教师前所未闻的,“代沟”也随之产生,情感上的交流障碍就出现了。比如现在学生喜欢看一些非主流的小说、卡通漫画,我也没收了很多此类型的书,我很想沉下心搞明白书中在说什么,却总是看不到两页就被“晦涩难懂”的用词搞糊涂了。
三是对“学生主体”的一味强调以致让教学管理显得苍白无力。比如对学生频频出现的顶撞、辱骂老师事件、打架事件的处理上,孩子犯错了,本该由他自己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家长通常是大包大揽,找关系摆平,让这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孩子的受教育权保障了,然而教师的尊严何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岂不成了一纸空文?当然这里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更有甚者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溺爱、骄纵使得孩子唯我独尊,目中无人,这些孩子通常都会把教师归为服务行业,家长花钱送我到这里,就是来接受服务的。而很多家长也把老师视作“保姆”,保证我的孩子在学校不出事故,平平安安,不受欺负。所以现在对教师的职业定位很复杂,教师必须是个全能者。教师的地位也很尴尬。
要缓和师生关系紧张的矛盾,必须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性”与“被尊重”的教师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需从多方面努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想赢得尊重,那就付出我们的爱心,用我们专业的智慧度,成为我们所教学科的代言人、知识的代言人及美好信念和价值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