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让预习开启学习之旅第三周周记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9-02 19:49:46 作者: rapoo

让预习开启学习之旅

——区语文教研活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聆听了刚才两位老师的发言,让我对语文预习常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下面我就语文预习常规方面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大家一起交流,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我交流的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预习的内容和步骤;第二部分为检查和落实。

一、预习的内容和步骤:

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开学初全区学习常规培训会上,三年级学习小组有一个争论:一种观点是能在课堂上做的绝不让孩子在家做,一种观点是能在家做的绝对不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在听这些老师讨论的同时,我想这两种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内容放到课堂上更有效果,什么内容放到家里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就是为了不教。”我们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我想预习和课堂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了学生充分的预习,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而且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高效。

语文课应该怎么样预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为此,学校领导引领我们老师深入学习、积极探索,在各个年级组制定出本年级的预习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几种预习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是讲读课文的四步预习法;二是略读课文的两步预习法;三是作文课的提前积累预习法。今天我重点介绍讲读课文的预习。
(一)讲读课文的预习
对于讲读课文,通过预习来培养学生在自读中善于察疑、质疑、搜集、整理的意识。这种预习操作起来较为细致,通过搜集整理、分步朗读、处理字词、思考分析几个个步骤来完成,简称“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而言,它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它既是语文能力也是学习方法。课文一定要朗读,而且应该放声朗读。朗读不仅训练自己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语气的变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预习读课文时,先是初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一个整体了解,读准生字、新词;然后试着有感情地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清课文脉络;最后则是精读(可以是默读),通过细致地朗读、思考,解决课文中的问题。

第二步:学字词。 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重点语句和对文章层次段落作批注。预习一篇阅读课文,字词句篇是基础,课前的预习可以从读、圈、查、划、抄入手,循序渐进。
(1)读。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储备在自己的口语语库中,丰富自己的词汇。
(2)画。课前预习课文时,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用醒目的符号圈出来,以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并思考对各自然段段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进行批注。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

第三步:查资料。

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提前浏览,初步掌握。待到课上,可借此搜集整理的资料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这样的学习才会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又培养其动手查找资料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
第四步:标疑问。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我们学生根据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当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对读书的重要性。而实践证明,做读书笔记,对自学的情况进行整理,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读文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独特见解的地方,或是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词语,或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即可在课文边进行批注或是注上标记,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同学们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这“四步预习法”是语文预习的核心内容,各个年级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段特点进行增加删减修改,编制出适合学生记忆、操作、实践的预习内容和步骤。如:四年级的预习内容和步骤为:

1、读:朗读一遍,标自然段,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画:在文中圈出“我会写”的生字,单线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优美词句;红笔画出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3、查:查字典和相关资料,并批注疑难生字的读音、部首、组词、词义(2个)。

4、读:再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把喜欢的语句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5、问:读了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在书中用红笔打问号。

在这个预习步骤里有意将读分成两个步骤,让学生在预习之初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然后细致地学习字词和重点句、查找资料,在对课文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后再让学生把课文读一遍,加深印象,遵循“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整体回环读书法,适合学生的认知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自读课文的预习
在语文教学中,每个教学单元均会安排“自读课文”的学习。此类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可利用平时所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自读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只做学习指导。那么,自读课文的课前预习方法相对讲读课文来说,就不必要求那么复杂。
1、带着问题,通读全文,解决字词。
在拿到课文时,首先应阅读文后思考题,带着问题进行全文通读,对文章整体进行了解。在读文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标明段落,找到思考题答案所在段落,并标明;划出陌生字词,勾画好词佳句的任务。并借助工具书,对字词进行理解。
2、深入分析,解决问题,进行批注。
字词处理之后,对重点段落应进行细致研读,总结并作批注。理清文章主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作文课的预习
对于作文课的预习,可用“提前积累预习法”。从习作材料的搜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教师应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做出精心地安排与准备,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可对习作要求进行改编,使学生能主动做好作文素材的积累工作。习作可从素材、语言、方法积累等方面着手做预习工作。
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写一处奇特的自然景观”。教师在提前两周备课时,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即:提前将习作的内容有意识的告知学生,让学生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安排学生通过回忆自己旅游过的地方,展示到过的自然景观的照片,经过对自己到过的奇特自然景观的景物的回忆、再现、描述,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这样,到习作时,学生已心中有数,写起文章来胸有成竹,而且有真切的体会。学生人人都有素材可写,不会为无素材而发愁。教师教学生习作,一是教写作方法,还有重要的一点既是教会学生搜集素材,选择素材的能力。因此,习作前的预习工作尤为重要。

二、检查落实。

1、预习之初需要老师的指导。

预习内容和步骤制定好以后,让学生将预习步骤抄写在语文书第一页上。然后老师在课堂上先领着学生按预习步骤和要求进行自主预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着重注意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体预习一篇课文需要的时间。对预习步骤制定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给于纠正和引导,对于时间的把握应该在十五分钟左右,不超过二十分钟为宜。

2、在家预习需要家长的检查。

当带领学生在学校课堂上预习了一个单元以后,已经基本学会预习的方法,熟知预习的步骤后,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独立进行预习。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对预习过程有一个“扶——半扶半放——放”的检查过程。在学期初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将本学期的预习要求告诉家长,并强调预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得到家长的重视。并告知家长孩子每天的语文作业第一项为预习或复习,时间都在15分钟左右,家长要重视这15分钟的效果,在这预习中,孩子应该读、思、查、批、问。在习惯养成的初期希望家长认真检查并签字,当孩子习惯养成后家长可逐步放手。

3、学校检查和鼓励相结合。

除了依靠家长在家的检查,我们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子互查、组长检查、老师抽查来检查学生在家的预习效果。每天课堂上对子或组长检查后在每课课后题旁边批注A、B、C来表示预习优秀、合格、不合格,然后根据得A数量来评比“预习之星”。对于预习做的不好的同学进行特别辅导、家校沟通等方法,逐步让班里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强调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优化的学习方法。希望通过老师正确的引导,让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让预习为课堂助力,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学习,让预习开启学习之旅!以上是我对于预习习惯培养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