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中走出
心缘
近段时间,我班有8、9篇习作发表,虽不算多,可对于我班同学来说,可算是入学以来的发表高峰期。喜悦在我和同学、家长之间传递着。这一切的欣喜,都起源于那次的模仿。
每周照例要学习“妙笔生花”博客中上传的文章,一次,看到了崇拜已久的
“我身边的一位小学生写的。”我故意一字一板地说。
这一说,可不得了了。
“喔塞,谁呀,还会写小说。”,“让我也看看” ……
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上课了,我趁热打铁,刚才同学们也想欣赏我看的小说,那我就成全你们,读给你们听,过过瘾。
教室里一阵欢呼。
我示意安静下来后,故做神秘地说:“我刚才为什么看的那么上瘾,一是因为它比小说还吸引人,二是因为他的作者是我们河南油田第五小学的,读的时候有一种自豪感。想体验一下吗?”
“想——”。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时机成熟,我便从中找了一篇:朱永昶的《妈妈的赶紧生活》,读了起来。可能是读之前为习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孩子们听得特认真。听完后,有人提议再读几篇。我说:“我要看看你们是否听懂了,如果听懂了,那我就接着读,否则,没戏了。”于是,我提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所选取的事例,你的作文中出现过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写过。”“那你的文章为什么没有发表?和朱永昶的比一比,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一阵沉默后,悟性较高的于泽冰发表了见解:我们平时都是写成了《我的妈妈》,不新颖,而朱永昶换了个形式《妈妈的赶紧生活》,让人耳目一新。
是呀,同样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表达方式,效果就不一样了。就好比一个人,换了一件新颖、时尚的衣服后,给人年轻、美丽的感受。作文也如此,也需要美丽的外衣。想不想知道怎样给他们穿上美丽的外衣。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于是,我又把博客中的作文技法《披上美丽的外衣》读给他们听,并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解释。可从他们的表情看,似乎不是太理解。看来只有举实例了。于是,我又把另一篇写人的文章《一份产品说明书》读给他们听后,结合《妈妈的赶紧生活》进行总结,学生大开眼界:同一个内容,有这么多种新颖的表达形式。
欣赏暂告一段落,我对他们提出了要求:今天,老师给你们读了我校别班同学的作文,看看谁能从中受到启发,比着人家的这个葫芦,进行小改造,自己画一个瓢。找一个你熟悉的人物进行刻画,说不定到时候也能发表。
后来,遇见好的文章,总是读给他们听,并做了适当的分析,慢慢地,效果出来了,袁子越模仿“产品说明书”的形式,自我介绍时用上了《一分产品说明书》,发表在《快乐作文》(09.8)上,于泽冰沿用朱永昶的《妈妈的赶紧生活》写法,写的《我的快点妈妈》发表在《创新作文》(09.9)上,郝思源受到《电脑一家》的启发,写出了《三国之家》,把爱美的妈妈比成貂蝉,不拘小节的爸爸当成了张飞;聪明智慧的小作者则成了诸葛亮。风趣幽默。发表在上《作文周刊》上。韩江天、张星语以剧本的形式所写的作文也分别被《小学生。新读写》录用,即将发表。
孩子们在写作的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看着自己的学生发表的文章,有了一种成就感。如果当初不给他们读那些文章,孩子们所见就非常有限,所写也只会落俗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