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领导谁?
——任民教授《领导艺术》课后乱弹
在倾听任民教授报告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脑子里盘旋:我在领导谁?
中国人有句俗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很大程度上,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整个团队水平的高低和最终达到的高度。领导者,尤其是第一领导者,既我们所谓的一把手的工作风格通常就是整个团队的工作风格,一把手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整个团队的气候与氛围,而这种几乎完全在一把手影响下产生的工作风格、团队氛围就构成了团队的整体运作模式和外人眼中的组织形象。
对于学校这个特殊组织而言,校长就是学校风云的酝酿者,是前进目标的制定者,是大部分责任与荣耀的承担者。没有哪位校长不想在自己任内做出一番成绩,没有哪位校长不想打造出一个坚强的团队,更没有哪位校长不想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奇迹来成就学生、成就教师同时也成就自己。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
长期以来我一支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我知道,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必须是一位清醒的思考者、卓越的管理者和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学习者。明白道理不一定就能马上从实际工作中得到回报。当我无数次深陷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中无法自拔时,当我被来自各方面的临时性工作和学校工作计划之间的矛盾折磨得焦头烂额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能拥有魏书生张刘祥们那样卓越的工作艺术呀!
认识你自己!几千年前苏格拉底就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启示。学校工作的低效,组织的举步维艰,领导者工作水平的低下是不是都和我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关呢?顺着这个思路,我全面检讨了自己的整个工作历程,结果发现,何止是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对自己领导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这让我痛苦,却不得不面对现实。
回顾,思考,检讨,与同行讨论,再回顾,再思考,再检讨。最后纷乱的思路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所有问题都归结为这样几个问题,那就是我到底在领导谁?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下属?我是怎样认识他们的价值的?因为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一个学校领导要真正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必须从理解人、激励人入手,将人的问题解决好。理解人激励人,多么宽泛又是多么具体的大问题啊!
带着这些问题,我考量了包括自己在内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当然,我有意忽略了每个人的具体职位,只以最基本的教育思想、工作状况和个性品质为对象。结果我发现在我的团队中共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教师:
一、随波逐流的踏实工作者。
随波逐流并非贬义,而是对他们工作思路的一种形象化描述。这种类型的教师对教育缺乏自己的独到理解,甚至也谈不上对工作有多么的热爱,他们拒绝思考,懒于创新,一切行动听指挥,上级布置什么他们就认认真真做什么,在不影响自己在领导心中形象的前提下偶有投机取巧的现象。这种类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0%以上。当然他们中间也有一部分人是属于谨小慎微的老好人,明明有思想有办法,因为担心自己成为露头的椽子而有意韬光阴晦、和光同尘,将自己的锋芒完全收敛,白白浪费了自己的天资还自以成熟睿智自许。
对待这样的同志,作为学校领导当然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和他们多谈心多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以激起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每位同志的不同情况,分析他们的工作顾虑与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尽快摆脱思想顾虑,全力以赴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功利思想下的个人奋斗者。
各个团队都有这么一些人,我们学校也不例外。他们为数不多,一般占团队总人数的10%以下。如果身为管理人员,他们会将所有心思放在揣摩上级意图、如何在短期内出成绩上。他们对思考教育本质规律不感兴趣,只希望能创造性地完成领导交给自己的任务,凡是有利于提高自己在团队和领导心目中地位的工作,对他们而言就是最有价值最迫切需要完成的工作,至于是否真正对组织发展和学生成长有益,根本不在他们考虑之列,或者即便想到了也不会放在心上,学生和家长又没有权力提拔自己,对教育本身思考再多也不会使自己的职务有任何改变。
如果身为一线教师,那么他们的工作重心只有一个,就是紧跟上级步伐,想尽一切办法参加一切所能参加的活动,精心组织,潜心策划,以便脱颖而出、使自己名利双收,捞取提拔和晋级的资本。以这种态度开展工作的教师表面上看起来工作风风火火、雷厉风行,所带班级捷报频传、硕果累累,实则目中无“人”,学生在他们眼里只是自己沽名钓誉的工具,随意差遣的棋子儿,所谓我为刀俎生为鱼肉是也。问题是这样的教师往往能给学校带来一个又一个荣誉,被目为学校的顶梁柱。越是所谓名校,这个问题就越是突出。学校看重这个,家长认同这个,老师们需要这个。
要改变这些教师的工作思路,作为校长我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路,消除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落后管理思想,变短平快的急功近利式管理为全心全意为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奋斗目标的科学化弹性管理,用实力说话,用学生和教师的真实成长说话。这样做最初可能会在上级组织的各种评比中丢掉一些荣誉,但只要坚持下去,我相信一定能够将学校真正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领导层统一思想后,我还要与这些教师逐一面谈,将学校领导的新思路告诉他们,帮助他们转变思想,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全心全意为学生和自己成长服务中来。作为学校,也要保证对待全体教师一视同仁,畅通人才培养与晋升之路,让每位教师都看到希望,让每位教师都觉得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很重要。
三、没有找到人生与工作目标的梦游者。
几乎在每个学校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个或者几个生活无激情、工作没目标的梦游者。他们经常没有理由地迟到,无缘无故地早退,其实就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就仿佛赚了很大便宜似的。他们喝酒聊天时兴致勃勃、豪情大发,一谈到工作就少气无力、双目无神。领导找他谈话,他说得头头是道,一扭头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对于这种类型的教师,一般的鼓励根本不起作用。
可惜的是我的团队中就有这样的梦游者,怎么才能帮助他们回归正道呢?经过深思熟虑,我觉得应该采用三管齐下的方法帮助他们。第一,放下架子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交朋友;第二,观察和发现他们的特长,并将与之相对应的重任大胆压在他们身上,先从事实上激活他们懒惰成性的身体细胞;第三,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和他们成为“书友”、“棋友”等等,帮助他们远离不良嗜好。
四、特立独行的明日名家。
标准化的管理可以成就一个高素质的标准化团队,却注定无法造就真正的教育家。也许很多校长根本没把培养教育家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只要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保证自己学校的名校地位就可以了,干嘛去虚无缥缈地培养什么教育家呀!事实上,真正优秀的校长不但要锻造优秀的工作团队,还要有将普通教师培养成教育家的大志。大气度有大格局。
教育家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种因素,一是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二是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大无畏的工作魄力,三是宽松的工作环境,四是教师心灵与工作的相对自由。前两种因素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后两种因素则全赖学校领导的思想与魄力。
虽然真正能成为教育家的老师少而又少,然而只要发现哪位教师稍微具有这方面的潜质,我都会全力以赴地帮助他,支持他,以大气量大眼光来看待他的工作。允许他犯错,允许他“不听话”,允许他在学校组织的“重要活动”中掉队,允许他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我还要小心地做好他的挡箭牌,帮助他抵挡来自生活和同事交往中可能遇到的伤害,为他的成长之路保驾护航。
任民教授的课我听了三个小时,可是由此带来的思考却让我痛苦和激动了整整一个星期,并且这种痛苦和激动必将长期地持续下去,只要我还在领导着这个团队,只要我还没有真正将“我在领导谁”这个问题琢磨透彻并将学校的工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只要我们学校的所有教师还没有从教育工作中真正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