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一路开绿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根据我国的现状,我感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立在必行。下面谈一谈我校平时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以及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一、学校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做法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认为学校是龙头,我们要发挥好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工作中我们一直把德育放在了素质教育的首位,在我们的课程设置上我们设有“思想品德”课、“评价”课、“班队会”。在“思想品德课”上我们以教材为扶手,以身边的一些事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我们利用“评价课”对学生平时的所作所为进行评价。在课上一般我们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方法,给学生颁发“互助章”、“劳动章”、“孝敬章”、“爱心小卫士”、“卫生小标兵”等等。让学生在这些精神奖励的督促下,从小养成品学兼优的好习惯。在“班队会”课上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召开不同主题的班队会。在低年级我们为了鼓励学生在家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经常举办《我是爸妈的小助手》、《给爸爸妈妈一份惊喜》等班队会。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逆反的苗头,为了让学生理解家长,感恩家长,一般我们要举办一些《唠叨中的爱》系列主题班队会。高年级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召开一些《展开感恩的翅膀》系列主题班队会。在学校,课堂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让学生在不同课程的熏陶下加强思想道德水准,一直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常抓不懈的追求。
二、家庭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水准重要环节
我国早就有了“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是习惯把教育看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专职,而忽视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终生的老师。有时在学校老师的半天说教抵不上家长一次不良的举措,抵不上半部动画片的影响,让家长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让家长意识到,好成绩并不等于好学生,而高学历也不一定有高品质,让家长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学做人的道理比学知识更重要,更能决定人的一生。在众多家长中有不同层次的人,对家长意识的培养仅仅通过学校举行的家长学校是不够的。我建议主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办好专栏、专题,多刊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章和节目,进一步做好净化荧屏工作,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建议社会及职能部门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
(一)建立校外辅导站
学校是个“小气候”,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可以说取决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德育工作管理过程中,我建议在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力求取得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建立校外辅导站如:交警队、派出所、法院等与多个职能部门协作,设法将校内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知法、懂法,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二)利用榜样的力量,推动正能量
建议各职能部门,多举办一些,十佳共青团员,十佳少先队员”模范家庭等评选表彰工作。推选和宣传来自各行各业青少年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典型,讲好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故事,发挥好同伴教育的特有优势,以榜样的事迹和精神打动青少年、引领青少年。(孝道、刻苦、勤奋、助人为乐等等生活中品学兼优的实例)可以在宣传栏,媒体营造舆论氛围。积极运用网站、微博、公共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传播正能量,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形成学校有人教,家庭有人管,社会有人抓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