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中涵泳
—《窃读记》教后反思
《窃读记》是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校园畅想曲”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课文描写了她小时候躲在书店里偷偷读书的经历。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并从中受到感染。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教学主线清晰
特级教师吴琳说过:“一堂课,教学主线最好清晰一点,主要问题最好精简一点,否则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不断的环节转换和问题切换中消耗掉。”
开课伊始,我就从“窃”字入手,释“窃”意,进而由窃到窃读再到窃读记,复沓强化,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语言文字的“场”。最后指导读出窃读的感觉,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接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心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入手,引领学生围绕中心句品读感悟窃读独特复杂的感受:快乐、惧怕、劳累、饥饿……看平淡无奇的环节,却犹如一棵树的根基,托起整节课的教学,使课堂显得主线清晰而又内容丰满。
二、 在反复的品味中唤醒文字
未经品味的文字始终处于沉睡状态,只有在读者的思考中才会苏醒。
这节课上,我和学生一道进行了语言文字的品读、玩味。特举两例予以说明。
“贴”字的教学,先从字面入手,采用动作演示法,右手贴左手,学生初步感知这个字的距离,形象而直观。接下来换词比较法,“贴”字还可以替换成靠、倚、躲、站等,作者为什么选择用“贴”字呢?因为前有铺垫,所以后面的比较才会有学生精彩的品悟。
“装”字的教学有异曲同工之效,同样从字义入手,不同的是把“品”融于朗读指导中。学生反复朗读,男女生对读,小海音口里说的句子和心里想的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不得已而伪装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中。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不仅关注了“写什么”,还关注了“怎么写”。在对关键字的理解中渗透朗读方法,看似不经意,其实匠心独具。
三、教“阅读”而非教“课文”
阅读课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学无定法,但贵得法”,所有方法的习得,都要扎根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朗读中,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神与魅力,领悟语言的含义和背后的深意,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灵动齐飞。
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一个“品”字,反复品读课文,适时渗透、总结四种品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品读,读懂了窃读的快乐;结合背景资料品读,对小海音的惧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通过对关键词“装”“贴”的反复品读,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深处;现实与梦想的对比品读,使饥饿与劳累更加凸显。
这样的教学,重在方法的习得,教师是在教会学生阅读,而并非仅仅在教这篇课文。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买来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反复阅读,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文风。我上网下载《窃读记》的原文,充实备课,并把原文片段充盈自己的课堂。
回顾课堂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课尾环节,教师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回归文本品读窃读还有哪些不同的滋味,学生的“学”也许会更突出,课也会显得更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