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细指导,观察求发现
——《观察中的发现》作文指导
理解习作内容 :
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
明确习作要求:
本次习作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想写的内容,(可爱的小动物、有趣的植物、美丽的风景、心爱的物品……),重点要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
确立习作目标 :
1.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习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2.观察过程中特别留意有哪些新奇的发现,并通过多种途径探索发现其奥妙。
3.在观察基础上能围绕中心有序地描述观察对象的特点,叙述清楚探索发现的过程及收获。
习作指导过程:
一、观察任务早布置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因为有句话说得好:“生活是一本无字书,处处留心皆学问。” 请同学们这段时间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可以是树木花草,可以是鱼虫鸟兽,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自己进行种植、养殖、实验……只要你留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二、课文学习拓视野
本组的几篇课文,讲的都是观察与发现方面的故事:
《爬山虎的脚》一文,主要讲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向上攀爬,是因为它长着奇特的“脚”——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同时还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最后还发现了脚与墙的关系——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蜜蜂》一文,主要写作者法布尔为了弄明白蜜蜂到底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就做了一项科学试验,通过细致观察,发现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它辨别方向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玩出了名堂》主要讲列文虎克在玩镜片的过程中,喜欢边玩边琢磨。他把镜片磨薄就成了放大镜。有一次他想试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是怎样的情景,这一试竟让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新奇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而轰动世界。
这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就想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窗,让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大千世界有这么多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从而给孩子们增添了发现的信心和勇气。
三、当堂实验激兴趣
为了激发孩子们观察、探索、发现的兴趣,我现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观察胖大海的神奇变化。
首先,我拿起两粒胖大海让孩子们观察它的样子、颜色,学生看了都很惊奇,有的说,它肚子圆圆的,两头尖尖的,看上去像个微型橄榄球;有的说它它的表面看上去很粗糙,满是皱纹,看上去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有的说它一头有个小口,立起来就像一个缩小版的瓶子,也像人的眼睛。
然后我又让学生摸一摸,闻一闻,学生又一脸惊奇,它看上去那么粗糙,可摸上去滑溜溜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中药味。我故作神秘地说:“大家知道吗?它这么小,为什么叫胖大海呢?告诉你们,胖大海可是个神奇的魔术师哟!”孩子们一听都充满好奇,期待着它的神奇变化。
于是,我把它放在透明的水杯里,再往水杯里倒进开水,让孩子们观察它的变化。孩子们看到:我倒进去的开水,对胖大海而言就像发生了一场海啸,刚才静静躺在杯底的它,就像一条受到惊吓的鱼儿,在“风浪”里不停地翻滚着,挣扎着。不一会儿,杯子里“风平浪静”了,胖大海变得像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在水面上漂浮,钻上钻下。
过了大约一分钟,孩子们惊讶地叫起来:胖大海的表皮冒出一粒粒气泡,渐渐裂开了口子,里面伸出一团毛茸茸的东西,像小鸡破壳而出,又像含苞欲放的花蕾。渐渐地,胖大海越来越大,就像一朵棕色的花朵在水里绽放;又像一个伸开无数手脚的水母,在水里慢慢游动。水的颜色也渐渐变成了棕褐色。
我故意提高嗓门问:“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胖大海了吧?”孩子们兴奋异常地喊——知道了。
我让孩子们品尝一口胖大海浸泡的水,孩子们都说有淡淡的苦味,但过一会儿口腔里有些甜甜的感觉。我接着告诉孩子们:大家不要瞧不起这其貌不扬的胖大海,它可是治疗我们老师咽炎的良药呀!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赞叹道——好神奇的种子!
四、趁热打铁巧引导
实验观察之后,孩子们余兴未尽,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趁热打铁,进行引导:其实,我们身边很多事物都蕴藏着很多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只要我们是有心人。
1.广泛引导,拓宽思路
大家最近观察了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有了哪些新发现?请大家现在组内进行交流。交流时, 先说说你观察了什么?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把你观察到的现象或变化描述清楚具体,叙述过程,把你的思考和猜想也要讲清楚,最后说说你的发现,以及你通过哪些方法知道了出现这种现象或变化的原因?
下面这些你知道吗?(帮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激发观察的兴趣,挖掘发现的潜能)
鱼睡觉的时候为什么睁着眼睛?含羞草的叶子为什么一碰就会闭拢?
蚱蜢和蝗虫有什么区别?郁金香早晚会有什么变化?万花筒为什么会变? 睡莲展开和合拢的经过 是怎样的?雷雨天晴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我们的生活犹如一个万花筒,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有许多的事物,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情趣,值得我们观察、描述和学习借鉴呢。瞧,我们的身边有植物——既有丝瓜、白菜、萝卜、西红柿等蔬菜,又有苹果、桃子、葡萄等水果,也有菊花、梅花、铁树、牡丹、松树等花木;有动物——既有燕子、喜鹊、画眉、鸡、鸭等飞鸟家禽,又有狗、猫、狼、鹿等兽,也有鱼、吓、蟹、鲸鱼等水中动物,有蚂蚁、蜻蜓、蜜蜂等昆虫;还有静物——既有万花筒、七彩花等小工艺品,又有各种文具、家电;还有日月星辰……
2.选择方式,有序观察。
同学们,你可知道?观察的对象和要求不同,我们的观察方式也不一样。常用的方法有:一是按照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观察,这具有连续性。比如观察一棵树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观察纸张的生产过程。这样观察可以把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反映出来。二是按照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轻重、多少、功能、性质、作用等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具有多面性。比如观察文具盒,可以从外形和图案、颜色、尺寸大小,内部有几层几格,以及材料等各个侧面去观察。三是变式观察,即变换角度、变换场景的观察。对观察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场合进行观察。比如,观察一座建筑物,可以在白天、夜晚、晴天、雨天等不同时间去观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3.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只有细致地观察,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要让自己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尝尝„„只有用心观察,动脑思考,流露真情,展开联想,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它的奥秘,得到新的启发,也才能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事物的形象之美,洋溢着情感之美。有了新的发现,获得新的启迪,我们的观察才有收获,习作才更有意义,我们也会更聪明呢。
五、赏析例文悟技巧。
蚂蚁
周末,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菜地里观察蚂蚁。
我抓了一只非常大的蚂蚁,把它关在了一个玻璃瓶里,然后边养边观察。因为它的个头特别大,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巨无霸”。
我发现,小蚂蚁的嘴巴和我们的嘴不一样,它的牙齿像一个尖尖的弯刀,也许就是这把弯刀才能够更好地把食物切割然后吃下去吧。小蚂蚁的身体分三节,第一节是它的头部,第二节是它的腹部,第三节是它的尾部。长了八条腿,有趣的是它头上长着两根触须。
我想,为什么它要长二根触须呢?于是我跑回菜地去想弄个明白,这时我发现了一只小蚂蚁发现地里有只死了的青虫,它试着搬了搬可太大了搬不动,这时它急忙掉转头去寻找它的伙伴,它用触须向伴们对话,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一只只的小蚂蚁排着队像条黑色的长龙似的涌向了那条青虫,然后,大家一起奋力地拖着往洞里搬。我兴奋地对着妈妈大叫:“我明白了,原来蚂蚁的触须是用来招唤同伴的,是它们用来交流的。”
通过观察小蚂蚁我还知道了一个道理,别看蚂蚁小,但团结力量大,不论做什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成功。
这篇例文,小作者先写观察看到的蚂蚁的样子特点,接着写作者对蚂蚁头上长的两根触须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了触须的作用,并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
玩出了名堂——做柳笛
春天来了,柳树又发芽了。每当这个时候,做柳笛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的事情。你看,一根根又细又软的柳条在春风里得意地飘舞,似乎正在召唤我们这些孩子,赶快用它做成柳笛传递春的消息。
其实,柳笛并不难做,只要细心就可以做成。我先精挑细选了一些粗细均匀、皮儿又光滑的柳条折下来,把柳叶小心翼翼地去掉,只剩下光溜溜的柳条,然后双手用力拧,拧到柳条皮与柳条芯完全分离,就从柳条较粗的一头往外抽柳芯,柳芯抽出后只剩下柳皮管,然后用剪刀把柳皮管剪成一段一段,再用牙把皮管的一段青皮咬开去掉,留下一层黄皮,一个柳笛就诞生了。放到嘴里一吹,美妙的笛声特别嘹亮,清脆悦耳。每当这个时候,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柳条发出的声响,正可谓柳笛声里春风细如愁!
我不经意间发现:柳笛的长短不同,粗细不等,发出的声响也就不同。细的,声音尖,粗的,声音就非常沙哑,中等的像女中音或男中音;短的,声音嘹亮,长的,声音绵长。各种柳笛一起吹,就成了柳笛的交响曲,这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独特“口风琴”!
美丽的柳笛,伴着快乐的童年时光,将成为我一生的美丽回忆!
这篇例文 ,作者先具体写了做柳笛的过程,然后写吹柳笛,在吹柳笛的过程中,发现了柳笛声音的高低粗细与柳笛的长短粗细有关。
三篇例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观察与发现。通过阅读赏析,鼓励孩子们有效迁移,学会灵活运用。
六、广开言路写发现
通过分层次引导,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写了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可谓千姿百态,内容丰富多彩。习作列举如下:
玩出的名堂 (杨德奇)
许多人认为玩耍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玩中产生的。
那一天,我闲来无事,便玩起了桌子上的放大镜。屋里的灯光照着放大镜的镜面,只见墙壁上出现了一个指印大小的光点。我走出屋子,在阳光下玩,我把镜面对准阳光,呀,那个小光点比以前更亮了,我一摸,呵!还烫呢!但我却认为是幻觉。于是,我拿了一堆枯树叶放在光点下,刚开始,树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叶柄有点黑。过了一会儿,枯树叶竟然冒烟了!真是太神奇了!于是,我又拿了一张白纸在太阳下用放大镜照,我真没想到,白纸竟然烧出了一个小洞。我越玩越高兴,便用放大镜烧蚂蚁去了,可没想到,它跑得比刚出膛的子弹还快,一溜烟飞奔到它的碉堡——蚂蚁窝。我心想:不烧死你我誓不罢休!于是我就在它的碉堡前转来转去,我忽然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光点对准蚂蚁的触角,这只又大又黑的蚂蚁果然被我解决掉了。
玩累了,我就向妈妈问放大镜为什么能烧东西,不料,妈妈不知道。我又去问爸爸,可爸爸也不知道。于是我上网查了查,哦!原来放大镜又叫做凸透镜,其实就是一块中间厚,边缘薄的玻璃。当光线穿过放大镜后,会在镜后的某一点汇聚,这一点叫焦点,光是一种有能量的物质,把太阳光聚集起来,温度肯定高,所以能烧着东西。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心想:我以后要玩中学,学中玩,从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
植物“乙女心”(李雨诺)
听到这个名字,你一定会奇怪,“乙女心”?好奇怪的名字呀!下面我就给你讲讲它。
“乙女心”是一种多肉植物,它的叶子像没成熟的香蕉,尖部是紫红色的。用手一摸,会感到非常的软。因为它是多肉植物,所以夏天需要多浇水,叶子会变得水润润的,非常漂亮。冬天要少浇水,并且还比较耐寒。
它的主茎比较粗,在它旁边还会长出几条侧茎,每条茎上会层层叠叠地长出许多大小不同、软硬不一的“香蕉”叶。在每条侧茎上还会长出许多副茎,比较长的那条茎上可能会开花。
它的花也很独特,花苞头尖,像个绿色的火苗。在花快开的时候,花苞就会变成黄色。在花刚刚破壳而出的时候,花还是有些绿的。花伸展之后就像一颗五角星,花瓣中间还有一道缝儿,完全盛开的花从侧面看几乎成了一条直线。花蕊向上翘着,在顶部还有一个小圆点。
花的味道非常怪,有股淡淡的腥水味,但是它的味道很小,不靠近花朵是闻不到的。
这就是“乙女心”,我认为最独特的花。
蒜苗成长记(张弼博)
星期天,妈妈买回来一些大蒜,我兴奋地说:"妈妈,我们一起种蒜吧!”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拿出小白灯笼似的蒜,把它们一瓣一瓣的掰开,给他们脱去一层一层的战甲,白生生、滑溜溜的蒜瓣便呈现在眼前。我把蒜放在盘子里,并摆成一个圆形,又倒入适量的水,便大功告成了。好期待哟!
第二天放学后,我迫不及待地来到大蒜旁。哇!我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了!蒜瓣的顶部全都长出了淡绿色的小嫩芽,小芽就像小鸡的嘴巴。我还惊喜地发现:大蒜的底部钻出了许多短短的、白白的小根须,。小根须像针尖,又像白色的细线。
第三天,我按耐不住内心的好奇,忙里偷闲去看我的宝贝——大蒜。呀!大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顶部的蒜苗有的窜出一厘米多了
,芽的顶部碧绿碧绿的。大蒜的下面又长出了许多新根。而且,还有一个新发现:有三瓣蒜从中间裂开了。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妈妈说:“蒜苗的底部变粗,把大蒜撑开的缘故。”
第四天,啊!小蒜苗又长高了,有的足足两厘米高了,好像在和我比谁长得快呢!大蒜的根更多、更长了,就像一个个白色的吸管在贪婪地喝着盘子里的水呢。
第五天,哇塞!蒜苗长得更高了,我用尺子量了量,有的已经五厘米高了。他们像哨兵一样,个个昂首挺胸,守卫着自己的家园。有的蒜苗从一个分成两个了,这时的蒜苗就像字母“Y"。大蒜底部的根须密密麻麻一大片,活像老爷爷的胡须。这时,我还发现大蒜长芽的地方变成了紫色。
妈妈说,等蒜苗再长高些,就可以用剪刀把它们剪下来,配着鸡蛋炒着吃了。闭上眼睛,我仿佛闻到了那香喷喷的蒜苗炒蛋。小蒜苗呀,小蒜苗!快快长高吧,我已经垂涎三尺了。
身边的科学(王克恒)
一天,我去超市里买东西。超市里的东西真多,花花绿绿,我看着眼花缭乱。当我走进饮料区买饮料的时候,猛然间,有一个发现,许多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还离瓶口有一段“路程”。逛了一圈,我惊讶得目瞪口呆:酒、醋、酱油等液体装商品,竟然都没有装满。
我莫名其妙地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液体装的物品都没装满呢?妈妈吞吞吐吐地说:“我也说不清楚”。我又跑着去问售货员阿姨:“阿姨,为什么许多液体装的物品都没装满呢?”售货员阿姨笑着告诉我:“这是热胀冷缩,夏天运装的时候,有可能会膨胀”。我听了阿姨的话似懂非懂。
我一回到家,就想着刚才的问题。就在这时,妈妈刚才烧水开了,壶盖被水汽顶开了,壶嘴处水往外流。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热胀冷缩吧!水和空气预热后体积就会变大,如果装得太满,就有可能会把瓶子涨破、或把瓶盖顶开。所以,液体装商品都会留一点空隙。
看来只有细心观察,身边处处有科学。
豆芽生长记 任宇豪
4月1日 星期二 多云
为了培养我们认真观察的习惯,老师让我们学泡豆芽,仔细观察豆芽的成长过程。
今天早上,我请妈妈帮我从厨房拿出黄豆和绿豆,刚拿出的豆子是小小的、硬硬的。我和妈妈把黄豆和绿豆分别放到盘子里,用清水泡上,再用盘子压好,盘子上又放了半盆水。我疑惑地问妈妈:“为什么要把豆子压上呢?”妈妈回答:“只有压上,豆芽才能长得又肥又壮。”
晚上回到家,我赶快把水盆和盘子挪开,发现泡在水中的黄豆和绿豆因为一直在喝水,所以膨胀了起来。我还发现黄豆的水基本上没有颜色,绿豆的水是绿色的,都有一点浑浊。用鼻子闻了闻,还有一股豆腥气。
4月2日 星期三 晴
今天早上,我迫不及待地从被窝里钻出来,把水盆和盘子挪开,又仔仔细细地观察了起来。这时我突然发现豆子比昨天更胖了,而且个别绿豆的皮已经涨破了,露出了又白又胖的身子。
到了晚上,我又细心地观察起豆子来,我惊喜地发现绿豆长出了小尾巴,最让我惊奇的是有的绿豆已经脱下了自己的“绿衣裳”。黄豆的小芽也正要破壳而出。我问妈妈:“为什么黄豆发芽比绿豆慢呢?”妈妈回答:“因为黄豆比绿豆大,所以发芽会比绿豆慢。”
我高兴极了,因为我知道了豆子之间的一些科学小知识。
4月3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早晨我匆匆忙忙地下了床,又来到厨房观察起豆子来。这次绿豆又多了些露出白肚皮的,像一个个刚出生的小娃娃。而黄豆的小芽还在不停地向外拥挤,这让我很着急,想让黄豆的小芽长得快一些。
到了晚上,我又发现30%左右的绿豆已破壳而出,我好高兴啊!可我突然又发现黄豆的水面上漂着一层很薄很薄的膜,我很奇怪。妈妈看见了,忍不住对我说:“孩子,其实这是泡黄豆产生的,对了,原来我们又忘记换水了!”
4月4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早晨我急匆匆地下了床,又专心地观察起豆子来,妈妈也凑过来看。妈妈说:“豆子还没有什么变化,中午再看吧。”我终于等到了中午,和妈妈又来观察豆子。忽然,我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臭味,捂着鼻子说:“妈妈,我闻到了一股臭味。”妈妈仔细地闻了闻,说:“是豆子臭了。”我们像掉进了米缸里,浑身上下都是“谜”,因为不知道豆子为什么臭了。妈妈又给豆子换了水,说:“再观察一天看看吧。”因为想让豆子快点长出豆芽,所以我垂头丧气地走开了。
4月5日 星期六 晴
终于等到了今天,我赶紧穿好衣服和妈妈一起观察豆子。发现豆子的小芽没有变化,黄豆的水又臭了。妈妈仔细地看了一下,说:“应该是黄豆这次没有泡成功,所以豆子慢慢腐烂,水也变臭了。”我恳求妈妈到晚上再仔细看一下吧,妈妈同意了,又给黄豆换了水。
到了晚上,我迫不及待地观察起黄豆来,让人失望的是黄豆水还是臭的,绿豆的小芽仍然没再成长。妈妈说:“这次豆子没有泡成功,只能倒掉了,回头我们找找原因再泡吧。”我心不甘情不愿地把黄豆倒掉了。唉,第一次泡豆子以失败告终。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以我要找到原因,争取下次泡豆子成功。
4月6日 星期日 晴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去戚城公园看郁金香,碰到了同学刘子赫,我们开心地玩了半天。回去的时候,听到妈妈和子赫的妈妈说起关于长豆芽的事情。我马上凑过去,竖起耳朵认真听了起来。阿姨拿出手机请我们看了他们泡成功的豆芽,可爱极了。阿姨说:“一、豆子不能是陈豆子;二、豆子不能见光,用湿纱布覆盖盆子,上面再用盖帘压上;三、每天用水冲洗豆子,不能一直用水浸泡;四、不能碰到油星。”听了阿姨的话,我和妈妈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告别了子赫和阿姨,我和妈妈迫不及待地赶回家,按照阿姨说的要求,重新泡上了绿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