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时代e生活(上)——我与“博客”
总想为“博客”写点什么,虽然转帖了陈进兴老师的三篇文章,但毕竟“孩子是自己的好”,忍不住心动手痒,还是动手“敲”了一篇。
我开“博客”,走近网络,是在三个人的影响下。第一个人是窦桂梅老师,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2004年夏末秋初,窦桂梅老师来油田讲学,谈到自身的成长,谈到八个字“读书、上网、函授、记录”。说实在话,“读书”我自认不比别人差,本人也没什么业余爱好,唯读书尔。“函授”,也曾以成人本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师范大学。“记录”嘛,也能写几篇文章,偶尔得个奖,或发表一下,赚个稿费,转眼又被我变成书了。但对“上网”实在是不“感冒”,因为在我的印象里,网络无非就是看看新闻、玩玩游戏、聊聊小天……是个娱乐消遣的工具,更何况,近年来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什么孩子沉迷上网不能自拔,成年人由于网恋、聊天闹出婚外情等等,难免让人想“都是网络惹的祸”。前两天,《今日说法》还报道一个陕西的案例,一个15岁的儿子毒打40岁的亲生父亲的人间惨剧,据说就是网络游戏害的。所以,当窦老师谈到“上网”学习时,当时还是“井底之蛙”的我是不屑的,网络学习最多是查个资料罢了。
第二个人是王明平老师,油田教育中心教科室主任,教育科研专家,我的“恩师”之一。2005年3月,在供应小学(现油田五小)会议室,召开了国家“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促进研究》研讨会。会上,王主任谈到了“博客”(Blog)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博客”这个名词,感到很新鲜。2005年秋季开学,学校教科室配备了电脑,并连上了网线,为“博客”创设了重要的硬件条件。不过那时的我,还是认为网络是“便于查找资料、传输邮件”。
第三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网站,那就是“教育在线”。2004年窦桂梅老师曾在我的书上题字留念,就写下了“教育在线”四个大字。“言者有心,听者无意”,直到2006年初,我才在“教育在线”上扎下根来,2月28日在论坛注册,为了看薛瑞萍老师的帖子。3月31日开通第一个“博客”。2006年5月28日,“教育在线”总版主、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来油田讲学,让我再一次见证了网络的魅力。
2006年9月,我在“教师互联”上的博客,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没有了,故而专心经营“教育在线”上的博客。2006年11月,“校信通”在我校开通,赶紧在上面注册了一个“博客”。与此同时,在“成长博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上,建立了以“教师成长”为主题的学校博客。
近一年的“博客”生活,有许多感触。很多想说的陈进兴老师都说了,窦桂梅老师当年讲的论坛、博客的意义“记录教育心得、网上交流心得、整理提升心得”也是近来才知其中三味。“博客”真是一个“记录、交流、反思、成长“的好地方。比如,前一段,我的一篇文章《让坚强和感恩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http://blog.eduol.cn/user1/woaitaotao/archives/2006/84849.html),就是我把平时所写的几篇随笔连缀而成,省了不少现时寻找材料的麻烦。
更重要的是,通过“博客”,我认识了许多朋友。比如,“校信通”上就有许多“博友”,有的认识,生活在一个城市,也有的不认识,相隔百里千里,但也通过“校信通博客”熟悉了。
聪聪、青青草、蓝色风、青稞……是以前的学生的家长;
一杯绿茶、老虎、平凡如歌、朝花夕拾、悠悠好个秋、只为伊人飘香、米酒……是身边的同学、同事;
闲云野鹤、晓月清风、花楸树、快乐小猪、悦轩居士、海水一滴、回归本真、冷月、夜未央、Brain妈妈、叶舞西风、水天一色、翡儿、掉线掉的屁屁疼、wjywjy、夏花、永远的玉儿……都是素未谋面的朋友,是“校信通博客”平台,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经常拜读这些朋友们的帖子,回帖、复帖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朋友们的回帖、鼓励也成了我写作的重大动力。“交流”的感觉真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谢“博客”,让我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