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也许不必上纲上线作文

发布时间: 2019-09-13 10:50:04 作者: rapoo




这是一节了不起的观摩课。



其一,这堂诵读课所使用的材料,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我们的孩子需要文学,需要诗,不仅需要古诗,也需要现代诗。



其二,上这堂诵读课的老师,有着了不起的语文素养,岂止百里挑一。显然,她的文学底蕴是深厚的,她的鉴赏能力毋庸置疑,她的诵读水平令人击节赞赏。



但是,在热烈的掌声过后,我想的却是一个根本的的问题。



读诗,需要问“为什么”吗?



就像这首诗,老师引入了海子家境艰难,大学毕业后又在遭遇挫折特别是恋爱失败的背景,提醒孩子注意到“明天”——为什么海子会写“从明天起”而不是“从今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老师循循善诱,孩子们恍然大悟。



哦,原来海子是这样想的……



于是,在课堂的尾声,孩子们再齐声朗读时,声音里有了些许低沉甚至忧郁。



幸好,她没告诉孩子海子的生命是如何终结的。我想。





从初上讲台到今天,我算是一个点资历的语文老师,也上过一些公开课。我的感受是,对诗词的教学,绝不敢托大,宁可不讲,也要小心误导,尤其不要利用教师的话语权而把个人的理解强加给孩子——即使你可能是对的,也不要剥夺孩子通过诵读而得到的领悟。我甚至认为,诗词是不能用理性的方式去解析的——这次论坛的主题不是儿童阅读之分级吗?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讲,或者说对于普通读者来讲,诗词的解析会破坏了那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也毫无意义——除非要考试!



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孩子有必要了解海子是在何种境遇中写下这首诗的吗?



在我看来,知人论世是专业的研究者、批评家的事儿,不是孩子的事儿。



就拿你我来说,当我们很自然地触景生情,脱口而出“我愿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难道会想到这是海子将要别离尘世时内心的万分纠结吗?



我们只是喜欢这句诗,我们只是愿用自己的感觉来吟诵这句诗。



诗,从被第二个人吟诵起,就不再属于诗人个体。



好的诗,属于每一个读到它而为之心动的人,每个人都有权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它。





朱自强教授在《儿童阅读为什么要分级》中所举的这个例子,也从侧面说明了“知人论世”对儿童阅读或者说普通阅读的不必要。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怎样的小说?读者的反馈,大致是关于勇敢、坚韧、智慧、信仰等。可是,在后殖民主义研究者的眼中,它体现的却是作者笛福的殖民主义思想,如鲁滨逊将荒岛变为自己的独立王国,搭救星期五是为了拥有奴隶等。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研究者把《鲁滨逊漂流记》放在英国进行殖民主义扩张的大背景下,结合笛福本人的生活和认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简而言之,上纲上线。



如果我们的阅读都背上了这样的包袱,会喘不过气的。



那么,阅读何以成为“悦读”?





放开诗词,放开孩子。



风行水上,自然就好。



2015-4-17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