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The Great Wall”说开去
或许源于自己想象力的贫乏吧,我对那些敢于质疑的人,一直抱有一种崇敬的心情,所以,当我看到学者裴珏的文章《长城英译错误,Great Wall误导海内外》的时候,忍不住就想推荐给妞妞看。
所以,中午一到家,就问妞妞:“妮儿,你说长城让你翻译成英文,你会怎么翻译?”
“呀,这个谁不会?”
是呀,好像一直一来,长城英语都是The Great Wall,反正我上学的时候是这样翻译,妞妞学英语也是这样翻译,难怪妞妞用一种不屑来回答啦。
“不是,我是说,如果没有The Great Wall,让你自己翻译长城,你会怎么说?”我满含着期待看着妞妞。
妞妞用一种警惕的眼光看着我:“为什么这么问我?”这孩子要是大了,考虑问题似乎全面了,这不,怀疑妈妈的动机了。
“那个,你就从字面上想,怎么翻译合适?”
“长,long,城,city,字面上那就Long City?”妞不太肯定的回答。
不管妞妞回答是什么,知道去想就成,当然,这和裴大学者的想法是有很大不同的,人家建议用的是“Great Town”,不过,说实在话,妞妈和妞妞说这番话,并不是为了真的想去苦思冥想长城一词怎么翻译,而是借此为契机,让孩子接触一个更为广阔的面。
一是拓展思维。特别是固有模式,因为人们以及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去深思,去追究。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有一位新媳妇,切肉的时候,总是把最后一片肉给扔掉。有人就问为什么,答曰:我母亲一直这样。好事之人就问其母亲,答曰:我母亲一直这样。继续查问,新媳妇祖母回答:一次切肉,盘子里面放不下,顺手把最后一点扔掉了。恰被女儿看到,以后也如此。这个新媳妇沿袭下来的似乎是一个家规,其实不过是一个偶然。
且不论故事的真实与否,惯性思维的威力却是不可忽视的。而从惯性思维中寻找异径,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希望孩子能养成一个质疑的习惯,拓展自己的思维。
二是希望能够拓展孩子的知识面。阅读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但是阅读不是全部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要学会利用网络,要学会从网络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妞妞上网,基本上就那几件事:游戏、聊天、博客。而网络主要的功能信息量倒是一点也发挥不出来。
前面的一段对话,引子有了,后面的事就顺理成章,妞妞很感兴趣的从百度搜裴珏的文章,认真的去看,文章其实不仅仅是简单地解说一下为什么要把长城翻译“Great Town”,还以此为引,介绍了一些关于长城的文化,同时,博客里面还有另外一篇关于人们对长城的几大误解。这些东西,对于孩子,是非常有用的,或许她此时并不一定能懂,也或者她懂但是未必赞同,但是,我想,看了,并且是认真的看了,这就是收获。
因妞妞用的是city,而裴珏用的是town,我就建议妞妞查一下英语词典,对这两个词区分一下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孩子弄明白了这两个单词的区别,也算是收获吧。
妞妞在查看这些文章的时候,忽然又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大概是嫦娥怎么译?顺口问了一下妞妞,或许是The Great Wall带来的灵感吧,妞妞略一思索,回答说“Moon Girl”,我一愣,不由得大赞:孩子的思维,果然不得了,较之“Chang E"或是“Chang′ E”等,有趣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