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考试成绩 抓住教育契机
我在说这些文字之前,首先要亮明我的观点:考试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因为成绩是一个学生一学期对知识掌握的具体体现。我们不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但是我们也不能抛开不管。既然如此,我们既然要进行考试,必然还是要有正确地认识的;而更重要的不是怎么重视成绩,而是怎么样充分的利用一次考试的教育契机。
1、考试本身无罪
考试是衡量学习的一个重要尺码。考试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但是考试却是一项重要的评价内容。作为学校智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考试也算是知识的掌握的唯一的最好的评价方式。
有人说教育的症结归根结底在于考试,其实这是错误地认识。考试是无罪的。考试的成绩也是无罪的。只不过是有些人过渡的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价值,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因此变得狭窄了。
正确对待考试,是需要健康的心理的。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了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对考试成绩认为是一个方面的认识,他们的孩子也会是健康的;而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的,那么孩子也会感到自己的压力很大,他们脆弱的心理不能够承受,最后造成排斥或者逆反,畏惧考试,最后即使一万个机会,他们也不可能发挥出来真实的成绩。有时候,对待考试的态度也决定着考试的成绩。这一点体现在学生得考前心理反应上。
2、成绩作为参照
考试是对过去的检测。我们大家的共识。但是,怎么样才算是参照呢?以什么作为参照?当然是和以前的成绩作为参照了。如果孩子以前的成绩没有了印象,那么就从这一次开始。孩子如果是进步了,那么就应该是值得高兴的。进步的比较也不一样。横向的和其他同学比,纵向的和自己比。不管哪一个,尽量找到孩子的进步。这样孩子才能发现自身上的闪光点。他们如果原来就是不自信的,那么,这时候他们多么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他们更需要鼓励,他们更需要安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肯定也会理解家长的。相反,一味的批评是不可取。即使有的孩子成绩很优秀,没有达到父母规定的名次或者分数,都要严加批评。这其实就是造成孩子畏惧考试的最根本原因。考试的分数本来就是作为一个参照物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强调它的决定性作用。
3、分析查找不足
不去强调决定性作用,并不代表不重视考试成绩。在关键时候,考试仍然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那么对待考试的成绩,我们还是必须要重视的。只要是考试的成绩,就是你学习情况的真实体现。我们只要有勇气去参加考试,就应该有勇气去面对考试的结果。
考试成绩的重视,不是只看分数。而对于整个考试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有清楚地分析和判断。考试是否做到了没有遗憾?考试是否存在有自己的失误和没有掌握的地方?这些问题,都需要家长正确地分析和对待。面对孩子的考试卷和成绩,我们需要的是冷静地对待。孩子回家后,可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对考试的成绩进行分析,家长认真听取孩子的分析意见。然后再让孩子自己总结,家长和孩子一同分析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好的地方,应该坚持表扬,不足的地方,就应该是深刻的教训。只要是能够让教训产生作用,那么考试的真正作用也就达到了。
4、好坏都是起点
不要过分的强调优秀,优秀是应该的。不要过分批评不足,不足才会有下面的进步。贵重的奖励和严厉的批评,都是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我和家长沟通过,当孩子说成绩优秀了可以给自己买一个什么礼物。我说,无论考得好与不好都要买,但是,要告诉他,礼物和考试成绩没有关系。这不是交换的理由,考试好了,是应该的;不好,同样也会给你,但是你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无论成绩如何,都是过去的努力结果。努力有大小,结果有不同。那么考试就是对过去的检测。当我们抬起头向前看的时候,就会明白,我们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我们面前是一个新的起点。奖励是起跑前的营养,批评是起跑前的警醒。
5、共同制定下一步计划
好了,自然不要骄傲;差了,自然不要气馁。
一切都是新起点。我们站在原地不动是不可能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我们必须有新的方向和目标。没有了新的目标,我们将会感到盲目,缺少动力。其实,我们会发现,前进的脚步是越来越艰难的。只要孩子比原来有进步,就要给孩子制订比原来相对小的步伐。因为越向上攀登,空气越稀薄。
其实这一点,应该是在考试前就应该做好的。前面说到正确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给孩子什么样的一个考前心理暗示,是很重要的。那么在制定下一步计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水平。太高了,他们实现不了,会受到打击;太低了,太容易实现,没有实际意义。所以既要让他们不容易够着,还要让他们跳一跳能抓住。这就需要认真地分析这一次的成绩,目标最好建立在保持原来的优势基础上,改正这次存在的不足。
几个具体问题的再认识
1、马虎就是不会
面对孩子的不认真,我们总是会说“马虎”。其实这个词语是没有价值的,都是借口。我们面对孩子的试卷,总是分析出来一条条的理由,最后的结论绝大多数是因为“把会的也写错了”,然后就说“马虎了”。是马虎了么?
老师评判的时候,并不看你是否马虎了。其实考试的有时候并不见得都是考试是否会做某一道题的问题,而就是考试做事情是否认真的问题。生活中或者学习中的良好习惯,在考试的过程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平时丢三落四的学生,肯定会在考试中出现审题不清、漏题、抄写答案错误、写错别字、抄错题、忘记写单位等各种情况。这些问题,我们总是批评说“不应该的错误”。
其实这些就是应该的。我认为,马虎就是不会。
没有人会给你找借口。考试不只是看你的结果,还有过程。而这个结果就是体现学习过程的最好方式。平时学习不认真,不努力的学生,他的考试结果,必然是不理想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告诉他说,因为马虎而错。马虎就是不会!
2、成绩太差,责任共担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的考试成绩太差,一看不及格,甚至有个别学生的成绩只有二三十分,看到试卷上的成绩,无名之火立马三丈高,对孩子一阵的劈头盖脸的训斥或者拳脚相加。说什么“辛辛苦苦供应你上学,你却考成这样”。其实这并不能把责任都归结在孩子身上。我们大人辛苦,孩子不辛苦么?况且,我们是否在平时辛苦的时候,忘记了孩子的存在?我们没有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我们忽略了孩子的学习习惯?我们在只看最后的考试成绩的时候,其实这些成绩的分数早就在平时跑掉了。因为我们
孩子的成绩差,不是因为这一次没考好,而是平时就疏于管教了。我们家长同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我们拳脚相加或者大声地训斥,那么就等于是我们还在继续犯着错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作为老师和家长,孩子的成绩也是对老师和家长的测试。我们平时怎么要求的,孩子的成绩就会是什么样子的。虽然孩子学习要靠自觉,但是毕竟是孩子,他们贪玩,自我约束能力差,但是我们大人同样应该把这次的考试成绩看成新的起点,看成我们教育的一个教训。家长或者老师同样应该从中查找自己的教育方式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下一步取得进步。
3、说不定孩子就不是学习的料
说这话可能有些家长不喜欢听。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有些个别家长因为前期的教育方式和学校里的教育存在不能平等的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问题,造成了个别孩子的成绩从小就不好,最后他不但畏惧考试,甚至对考试根本不屑一顾,他们的成绩好坏,好像和自己无关。他们似乎对考试的成绩无动于衷。家长因为时间久了,无奈;老师也感到不可救药,干脆放弃。这些极个别现象,不敢说不存在,但是,我们的确有个别人,因为前面的链条断了,没有接上去的可能了,只好放弃。
这样的孩子,怎么办?考试的成绩的确太差。我们就应该去善于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孩子可能很多学科的成绩都十分的差劲,但是只要孩子有一个方面的爱好,那么家长也要去尽可能的发展它。因为这是他在求取知识的道路上最快的捷径了。或许这就是孩子的确不是学习的材料。说这话可能有些人不喜欢听,但是科学证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但和其自身的条件、外部环境有很大关系,而且和遗传基因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个别家长还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有特长,就应该及时地发现,充分的发展,不要盲目的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如果你的孩子这样被早早的发现,或许也可以成为一个专业人才的。这也就谈到了对人才标准的不同认识了。
4、把考试当作一次教育的契机
考试好了,让孩子总结考试好的原因。是不是就因为自己的努力呢?考试不好了,还要让孩子找原因。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呢?让他们从自身、家庭、老师、同学等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个对比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最后孩子会通过对比思考,可能理解很多的事情。这一个学期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总是自己的努力之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好了,他要分些给别人;差了,他要多些给自己。那么,让孩子写下这些感受,总结过去,展望下一步的目标,他们肯定会带着一种自我的愧疚和对他人的理解和感恩的心情的。从中,我们可能会看到孩子成长的痕迹。
抓住每一次教育的契机,尤其是孩子重视的事情,在孩子思想上往往可以引起足够的影响。无论结果怎么样,冷静的分析之后,都要对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我们毕竟不是只看现在。此时我们要明白,教不会孩子学习,教会了孩子做人,教会了孩子做事,教会了孩子生活,这同样是得到的更多。如果我们既教会了孩子学习,也同样要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生活,这样的收获也是更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