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在“语文园子”里种什么 作文

发布时间: 2019-10-04 10:39:24 作者: rapoo

在“语文园子”里种什么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个“例子”。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用这一个个例子做什么?现行的语文课程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因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只有一篇篇文章,而缺少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那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该在自己这片“园子”里做什么呢?怎么做才算是种自己的“田”呢?这次2014“河南省培计划”培训中,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对此给了我们明确的回答:



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以及整本书的阅读。



具体到课堂中,该如何做呢?非常感谢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领导,让我们聆听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三节同课异构的课。课堂上,三位老师都尽己所力,充分利用教材诠释了“语文园子”的特点。



一、积累语言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入是学习者学习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所以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



在三节同课异构的课堂上,三位教师都利用自由读、示范读、齐读、背诵、想象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江苏泰州市的沙华中老师在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瞎闹”一词,先让学生说:你从“瞎”字体会到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说:



她想把土踢向东,就……



她想把土踢向西,就……



她想把土踢向南,就……



她想把土踢到天上去,就……



然后还让学生想象:她会边踢边说什么?



这样,学生通过想象,深刻理解了“瞎闹”一词。最后,沙老师还让学生通过齐读、指名读等方式,朗读本段,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再如滑县的王俊飞老师,在学生熟读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出示这样的填空:



园子真美啊!我来到萧红祖父的园子,看到了( ),听到了( ),闻到了( )。



让学生结合文本语言,加上个性化的想象进行填空。这也是一种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



二、学习表达



英国语言学家帕尔莫博士曾说:理解一种语言的运作规则,与学会如何使用这种语言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区别,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为评价的主要标志。



吴忠豪教授也曾说:语言输出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也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而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



可见,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表达是多么重要。



比如:鹤壁市的赵老师在学习“铲地”一部分时,先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动作、对话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园子里的无忧无虑。然后,又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展开想象,从“栽花、拔草“两件事情中任选一件,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试着写具体。



心理语言学家对语言习得行为提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如“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和“认识论”等,但基本上都承认:模仿是儿童提高语言能力的一种手段,尽管不是唯一手段。



赵老师也正是运用了心理语言学理论,让学生在模仿中创造,在模仿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再如:滑县的王俊飞老师在学生学习过“浇水”一段后,出示小练笔:



祖父拿着水瓢,弯着腰,给白菜浇水。我飞快地跑过去,抢过水瓢说:“( )!( )!”不过我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水珠像( ),落在了( ),落在了( ),也落在了( )。祖父看着我,满眼慈爱地说:“( )”。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语言表达非常顺畅,且富有创新性。



三、关注知识的学习



“知识与方法”的学习,是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和学习语文的方法。沙华中老师的课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课堂上,沙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没想到,大多数学生都小声读起课文来。沙老师见状,马上让学生停下来,然后讲解什么是默读,并亲自示范:默读就是不出声,不用手指课文,只靠眼睛看,心里想。除此之外,沙老师还讲了默读的好处。之后,让学生练习默读。



“让学生学会默读”是新课标对中年级的要求。沙老师就是这样认真仔细地训练学生,使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在练习中体会默读的美妙。



再如,对于“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一句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趴”,沙老师也重点让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沙老师先让学生体会“爬”和“趴”动作的不同。通过做动作,学生体会到,“爬”是双手按地,膝盖着地,像小狗一样往前爬。而“趴”是整个身子伏在地上,在地上趴着。



随后,沙老师又让学生体会,为什么不用“趴”呢?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萧红因为年龄小,拿不动锄头的“头”,就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按在地上。而不是匍匐在地上。



这样一比较,对于“爬”和“趴”字的正确使用,学生便心领神会。



要想让学生具备学习语文的能力,那么,语文知识的学习必不可少。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清楚,应该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通过什么手段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从而为语文能力的提高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关注整本书的阅读。



三位教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都提到了让学生阅读《呼兰河传》一书,并且课堂上都为让学生阅读本书精心做了铺垫:



比如沙华中老师在学生学完课文后,问学生:为什么萧红的这些顽皮和祖父有关?



然后出示资料:



1911年6月1日,萧红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父亲对她冷漠无情。



1919年8月母亲病故。  



同年12月,父亲续娶,继母与萧红感情淡漠。 



1926年萧红小学毕业,辍学在家。



1929年,唯一喜爱萧红的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



1942年1月13日,她被医生误诊为喉瘤,喉管开刀,病情恶化。



18日,确诊为恶性气管扩张,第二次动手术换喉头呼吸管。



22日,在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中,她与世长辞,年32岁。



读了这些资料,学生对萧红不幸的一生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萧红为什么那么留恋童年与祖父在园子里玩耍的情景。随后,沙老师又及时出示了《呼兰河传》。相信,此时,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期待就会油然而生。



再如:鹤壁市的赵老师在课堂的最后,提出问题:课文中她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她的身世有联系吗?



然后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资料:



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因她是个女孩,对她很冷酷。后妈对她恶言恶色。祖母特别爱清洁,不喜欢孩子闹腾,曾因她戳破窗户纸而用针刺她的手指。



随后,赵老师也向学生推荐了《呼兰河传》一书。滑县的王老师也做了这样的设计,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全国小语会前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语文课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从语文课程高度认识语文教学内容: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但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每篇课文教哪些语文知识和方法,学习哪些语言,进行哪些语言文字的训练,吴忠豪教授说,这还得我们一线教师去开发。不过,我想,只要朝着专家说的方向去努力,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就一定能种好语文这个“园子”!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