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出来的启示

星期六午饭后,我借了侄子的新电动车,准备前往焦作办件事。刚骑车出门时还想:让侄子带我去多好!毕竟不是我的车,再加上焦作人多车多,心里有点怵呀!于是我拨通了侄子的电话,事不凑巧,人家没有空,我只好自己骑去了。
出发了,骑着新车感觉就是不一样,这款车起步没噪音,尤其是刹车超“灵敏”,轻轻一点,“吱嘎“一声就停下来了。正在我享受新车的好处时,路右边的小胡同里,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骑着车,车后边还坐着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男孩,一边哼着歌,冲了出来。我和他们的车距估计就是二三米远吧。紧急时刻,我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能撞着他们。于是我来一个”急“刹车,两个孩子相安无事,我却重重的摔在了地上,好半天没缓过神来,车子在地上”唧唧“地叫着……
过路的几个阿姨停了下来:”孩子,没事吧!“”骑得好好的,怎么就摔倒了呢?”“车子‘唧唧’叫,是不是车带没气了?”而刚才那两个骑车的孩子早已无影无踪了!由这件事我想了很多很多……

其一,我作为老师,在交通安全这方面对我的孩子们教育的也有欠缺。
比如:放学路上,孩子们经常满路都是,不知道给车辆让路;上下学进出校门时,不下车,几次几乎与车相撞;节假日,几个孩子在路上飙车;横穿街道时,不知左右看……
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我决心从今天起,一定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安全课,不流于形式,并在学校加强各个班级学生的安全教育。一分布置,九分落实。好的思路、好的政策、好的措施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抓落实,贵在持之以恒,也难在持之以恒。有些单位抓落实之所以成效不佳,往往与缺乏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有关。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不能一抓到底,那怎么能把工作落实好呢?所以,“狠抓学校的安全教育“这个目标确定了,任务也就明确了,我和教师们就一定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其二,作为家长,我首当其冲要教育我的孩子遵守交通安全,对他们加强安全教育,不让他们遭受不幸,也不让其他人因为我的孩子违规交通规则而遭不幸。还要教育我的孩子讲礼貌,不能像刚才那两个孩子一样,因为他们横穿街道不知左右看,让我重重摔了一跤,而他们倒像没事人一样离开了。暂且不说这事怨谁,发生这样的交通事故,况且还和他们有关,他们连句客气的话语都没有,这是最令我气愤的!
其三,作为学校的中层领导,我也由衷地感叹道:这也许是城乡教育的差别吧!市区的学校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一点我有亲身感受。比如,一次我去焦作的妹妹家走亲戚,临走时,小外甥女(幼儿园大班学生)对我说:”舅妈,您等会儿。“我说:”怎么了?你还有事吗?“”没事儿,我穿衣服送送您。“
由此我想了很多:我们农村的孩子差到哪了?难道我们的孩子就是不如城里的孩子聪明?我们农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不懂礼貌呢?我想这和我们的农村教育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准备重点以我们班(六年级)为试点,并对其他班级做出相应的要求,在学校里加强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重新塑造这帮农村的”土“孩子。具体作法如下:
一、激趣。让低年级的孩子们学唱《咱们从小讲礼貌》这首歌,并根据其内容进行表演。(歌词:1、晨风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小朋友呀,欢欢喜喜进学校。见了老师敬个礼,见了同学问声好:“老师您好!”“同学你早!”团结友爱心一条,团结友爱心一条。2、好儿童,志气高,讲文明,讲礼貌,小朋友呀,咱们一定要记牢。不骂人来,不打架,果皮纸屑不乱抛,纪律要遵守,卫生要做做到。咱们从小讲文明,咱们从小讲礼貌。)
二、熟读。熟读常用十二个文明礼貌用语,即第一个是“请”;第二个是“您”;第三个是“请问”;第四个是“谢谢!”;第五、六个是“对不起”、“请原谅”;第七、八、九个是“没关系”、“别客气”、“不要紧”;第十个是;“您早”;第十一个是“您好”;第十二个是“再见”。
三、理解。要求别人帮助时要用“请”;对长辈称呼时要用“您”;向别人问路或问事时要用“请问”;当别人给了自己方便或帮助时用“谢谢”;当自己给人添了麻烦或无意中碰撞了别人时用“对不起”、“请原谅”;当别人对自己表示谢意时用“没关系”、“别客气”、“不要紧”;早晨见面时用“您早”;相逢或接电话时用“您好”;分别时用“再见”。

四、训练。训练方法是: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即一个学生说出文明用语,另一学生做出文明用语的相应动作或一个学生做文明用语动作,另一学生说出相对应文明用语。如“请”——双手向身体的斜下方摆出;“谢谢”——双手合掌于胸前或与人握手;“对不起”——右手放在胸前微微点头及弯腰;“您好”——鞠躬、点头或敬队礼;“再见”——扬起右手并稍稍摆动。
五、检查。各班班长每天进行检查,对做得好的班级和学生给予表扬。
此外,学校利用班会活动课开展有关的主题班会,利用周一早上的晨会评选出文明班集体,利用国旗下讲话,讲发生我们身边的文明礼仪故事……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学生从原来只向任教自己本年级的老师问好,到现在见到老师就问好;学生从原来只向同班同学打招呼,到现在见到同学就打招呼;学生之间从原来因小小误会或矛盾就“大打出手”,到现在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或“没关系”、“别客气”、“不要紧”就化解矛盾;学生从原来是怕为班级丢分而去做好各项班级事务,到现在检查不检查都能做好本班各项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