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云集古都笑
两岸共讨教改欢
——“群文阅读”海峡两岸课堂观摩
“常丽华全课程”模式解读研讨会学习心得
灵宝市第一小学 张凤英
农历九月的洛阳,正值立冬前两天,秋雨淅沥,气温骤降,大自然万物已经悄然开始了秋敛冬藏的准备。如同万物的运行规律一样,在古都洛阳,一场云集海峡两岸名师的阅读教学研讨会正在进行,思想在这里碰撞,智慧在这里萌发,力量在这里急需,为了推进阅读教学,所有参会的老师集思广益、吐故纳新, “群文阅读”的全新理念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回顾两天来的学习,我们一共聆听了三位老师的“群文阅读”观摩课和他们的报告。脑海中开始建构起“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和基本理念。纵观这三节课,深圳市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李祖文和台湾小学语文教育学会秘书长赖玉莲的课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是从与授课文章主题相关的内容入手,导出群文阅读的“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有选择地阅读文本,完成表格、写出对议题的理解,接着小组讨论分享,完善认知,最后小组派出代表面向班级汇报,共同丰富对议题的理解,升华议题。
除此之外,两位老师的教学也各具特色。首先,导入不同。李祖文老师以儿童诗导出“神奇”这一议题,而赖玉莲老师则以爱的联想入手,学生共读“儿童诗”,紧扣诗歌中体现“爱”的词语,深化学生对爱的理解,导入“爱”这一议题。其次,主题训练目标不同。李祖文老师主要“聚焦幻想小说”,重在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赖玉莲老师主要通过学生对选文的阅读,丰富学生对爱的认知,然后把这些认知通过小组重组,以“儿童诗”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重组能力;再次,两位老师在选文和读的方式上也不太一样,李祖文和赖玉莲老师分别选择了五篇和九篇文章让学生阅读,而前者五篇文章全部是选读文,后者则有前三首诗歌是学生共读的。
综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及流程,我认为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1、选文多样化,2、小组合作化3、尊重个体化,4、能力侧重化。整个授课过程,充分利用了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小组交流的有效性,是我们开展增量阅读实验的可借鉴之处。如果说这两位老师在学生能力的提高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的话,那么,常丽华老师的主题阅读教学则是我们开启阅读教学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常丽华老师所讲的是一节绘本课《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常老师的设计有三个亮点:1、充分利用文本人物对话多的特点,以朗读检测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故事。她先是以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朗读,然后把一些文字隐去,保留故事的主干,在故事的核心部分,通过师生分角色完成对话,在检测的过程中,学生迅速进入故事,而不是单单检查朗读情况,与我们平时的朗读检测有本质的区别。2、以“弗雷迪最喜欢哪个季节?”这个大问题贯穿始终,带着孩子去穿越故事。当学生都把注意力聚焦到弗雷迪最喜欢夏季的时候,她话题一转:“可是明明课文中说弗雷迪最喜欢冬季,难道他喜欢所有的季节吗?”这样,她把学生又引到了课文开头,推翻学生的回答,通过“在四季里,弗雷迪都做了哪些事情?”这一问题为突破口,不断引读,让学生理解了弗雷迪喜欢每一个季节,整个引导过程吸引了在座的听课老师,也深深吸引着学生。3、引导学生理解“人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探讨生命的意义,升华了主题。这里,常老师依然采用边读边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自己处于哪个季节,当还有许多学生和老师都对此扑朔迷离时,一首经典的小诗赫然展现在眼前:“对于一生,你是春天的嫩叶,刚刚生长;对于学习,你是夏日的新叶,接受阳光;对于教室,你是秋日的红叶,呈现颜色;对于幼年,你是冬日的黄叶,微笑告别。”整节课,因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而熠熠生辉。是的,万物都会死,书中一片叶子和它的伙伴们在经历了四季的变化后,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这对于那些懵懂的孩子是生命的启迪,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又何尝不是呢?当岁月染白我们的黑发,当苗条的身材慢慢变得臃肿,当职业倦怠的阴影逐渐袭上我们的心头……我们是否也应该珍惜生命,让别人因为你生命的存在快乐呢?
这节课,只是常丽华老师“全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当我们正对这个名词一知半解时,常老师的弟子王建新引领刚刚上完绘本课的孩子排练了精彩的话剧——《一片叶子落下来》,年轻的朝气在舞台上散发,活泼的孩子无拘无束,在座的老师都在为不能实现这样的课堂而感叹。后来,常老师的介绍才让我们明白了,原来,“全课程”就是语文、数学等学科概念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主题鲜明的单元,整合现有各个学科,不着痕迹地开启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包括绘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课程。全课程的开发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校园空间,缔造了最完美的教室,“中国的雷夫”这一称呼非她莫属。
听着常丽华老师富有磁性的声音、流畅的解读,反思我们的教学生活,心中涌起的有我们的墨守成规,也有与教育改革脱节的羞愧。当她宣布讲座到此结束的时候,耳旁依然回荡着那全新的教学理念。走出会场,寒气袭来,我知道,名师云集的古都在笑,两岸教育人士思想的交流,必将迎来新一轮的课改浪潮。我不知道这样的改革会走多远,但是,原本《第56号教室》里的雷夫,在中国教育中的出现,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教师团队的创新精神,或许,不久的将来,他们会引领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开创21世纪教育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