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学校带回来今年第五期的《家长会》,这是我比较爱看的杂志之一,最喜欢的则是它的“开卷有益”。
果然,在这一期的“开卷有益”里,又讲述了一个让人感慨唏嘘不已的爱的故事——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小的时候,父亲教他们植树。他没有激情,给树浇了两天水就没有信心了。但他却发现属于他的那棵小树并没有“早日死去”,反而“似乎更嫩绿,更有生气”,父亲还奖励他礼物。要不是有一天晚上他睡不着觉,怎么也不会知道“原来是父亲一直在偷偷地护育着自己的那棵小树啊!”对此,作者感叹道,“爱是生命中最好的养料,哪怕是一勺清水。”
看了这则故事,我突然想到:如果换做是我,我能做到和故事中的父亲那样吗?即便是能,我会坚持几天?面对那样的孩子,我会不会失去耐心?
编辑在“编后”里说道:“作为家长,父亲要学会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您做的一件平常事也许就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回想我们走过的路,往往是某一次、某一件事情给予我们的印象最深刻,父母的一次偶然的举动却让我们刻骨铭心。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限的,但教育孩子成为乐观、向上、阳光的人,却需要爱的智慧,这是学问,更是艺术。最近,看了几集央视正在播出的青春都市励志大戏《我的青春谁做主》,很有感触。女强人杨尔让女儿到英国留学,将来走她的路子——经商,却并不完全清楚女儿的真实想法。倒是老太太朗心平一语道破:“留学经商统统是你的愿望,不是她的,你什么都能给她,可他最想要的,独独没给……孩子不要你为她规划人生,但要你关注她内心有什么需求,为她做一万件,不如把这件做好。”实在是精辟的话语啊!
这些足以让我们做家长的深思、反省:有很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却未必得到孩子的认可;在我们眼里匪夷所思的想法和做法,却正是孩子灵性的自然发挥,是她最喜欢的方式。我们心底里固有的一些教育理念,却经不起实践的考验,屡屡受挫。我们挖空心思为孩子准备了一切,到头来却发现“好心当作驴肝肺”,并没有出现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失望频频。面对着不断变化的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我们有没有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有没有发觉自己的观念日渐落后?我们是不是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超过了她的承受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她真正需要什么?我又能给与她什么?她需要的是不是我能给的?我给她的是不是她需要的?她在想什么?或许我们永远不懂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我们可以接近再接近,用我们不间断的爱滋润孩子的心田,用智慧的爱为孩子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引领孩子享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