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尊重寻找金钥匙
安阳市南关小学 徐文祥 13569064510
我经常会见到从学校离开的家长中有这样四类人——
第一类是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被老师叫来,站在老师跟前,旁边站着低头不语的孩子,面对滔滔不绝而又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的老师,家长满脸的无奈,老师罗列了孩子一大堆缺点和错误,他们深感惭愧,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甚至有点木讷,只会说声“给老师添麻烦了”,接着是连连的道歉,他们没什么文化,根本不怎么会解释,只能带着孩子悻悻地离开了。我经常看到这样的身影:家长身后跟着一个孩子,两个人都低着头,慢慢的走出了校门。家长的脸上在接受了一顿狂风暴雨式的训斥和“教育”之后,依然是一脸的茫然,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只能按照老师说的,把孩子领回去反思两天。具体反思什么,回去之后该怎么做,或者用什么办法让家长去让孩子进步。他们真的不懂。
第二类则不一样,他们面对自己不争气的孩子,的确已经感到毫无办法了,面对一次次被叫到学校,他们深感颜面无存,回家后对自己的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孩子就是不长记性,面对老师的呵责,他们急于求助,说“这打都打了骂也骂了,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老师却冷冰冰的说:“我可没让你大孩子啊!孩子是你自己的,你说怎么办?我不是给你看孩子的,我很忙。我都说了无数次了,孩子就是不改,我也没办法了。你把孩子带回去吧,让孩子想想他该怎么办?”家长面对这样的情况,耽误了自己的工作也不敢说,只能拿孩子撒气,好一点的是拉着孩子到校园里,大吵一顿,把孩子甩在后面气哄哄的走了。脾气不好的家长则当着老师的面就有可能把孩子揍一顿。他们有的还会抹着眼泪,离开了学校。我有时想,这泪水里都有什么?
第三类家长又不同了,他们根本不吃老师那一套,老师你不是挺能说吗?你不是让我把孩子领回去吗?我也不是吃素的,我也有点知识,加上有几个钱或者认识某个领导,也许就脾气大一点,他们敢跟老师一起讲道理,面对老师连珠炮一样的狂轰滥炸,人家毫不动摇,原本是对孩子不争气的怨愤干脆撒到了老师身上:“老师,你说吧,你说怎么办?”“我把他领回去他就改了吗?”“小学时义务教育阶段,你怎么能不让孩子上课呢!”最后,老师感到无话可说,只好扔下一句话:“我说不过你,你自己看着办吧。我还要上课呢。”最后家长把孩子带走,孩子接下来该怎样还是怎样。
还有一类也很特别,他们的耐心是极好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很让老师头疼,也知道自己孩子学习不好,更知道自己的孩子给老师找了麻烦,所以就一声不吭的按照老师说的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领回去就领回去,反正也没指望自己的孩子上学上出来个什么出人头地的愿望,所以,在经受了一阵的数落之后,默默的把孩子带走了,他们懂得配合老师,但是一走出校门,就会立刻摸着孩子的脑袋,亲切的问:“乖,想吃点什么?”在人家的眼里,孩子是多么还得孩子啊!
当我看到这些家长的时候,总是思考:我们叫家长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和他们的谈话有价值吗?作为教师,无非就是希望孩子有进步,那么家长的希望和我们是一样的。可是我们朝这个方向做到了吗?我们不但没有把问题解决,甚至还可能制造了新的问题,甚至会给自己找了麻烦。家长如果对老师产生了怨恨,孩子也是可以感受到的,那对我们的班级管理就造成了更大的困难。这难道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
有些家长三番五次的被叫来,他们面对孩子同样的错误,深深的伤害了自尊心,他们甚至见了老师心生愧疚,躲避着老师,他们需要引导和教育,需要老师给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法,可是他们的期待一次次落空,只能面对一个“孩子是好孩子,聪明活泼爱劳动,只要不说学习,其他什么都好”这样的评价,可是老师却强调的重点是“你是个学生啊,怎么能不好好学习呢”。
让家长来学校,是为了共同解决问题。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只会指出问题,却不曾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不是专家,而我们则需要帮助他们,每一个孩子的问题都可以从家长那里找到根源,我们需要了解,需要给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家长怎样通过改变自己而影响孩子。
只有让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来到学校,共同分析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找几个可行的监督措施,让家长落实。切记,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他们不是时刻在家随时待命听侯老师的调遣的。我们应该理解他们,更需要平等的尊重他们。只有在工作中互相尊重,才能互相理解,家校形成一股劲,让孩子有所进步。如果没有想好恰当的办法,那就缓一缓,想好了再叫家长来。更重要的,我们面对不同类型的孩子,最好有不同的标准去评价,古人讲的有教无类,从来都不过时,如果我们被自己的教育思想束缚了头脑,我想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
(本文已发表在《教育时报》2015年5月6日“班主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