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瓦尔登湖》
我喜欢把好书、好文章比作星星,因为它们和星星一样,可以照亮黑夜里徘徊的灵魂,启发潜伏在内心深处的智慧,可以带来诗意的纯净,指引璀璨的梦想,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令你仰望——让你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在机械式的人生中,不会遗忘真正的自己,不会失去战斗的意识。所以,好书都有着一种温度,那些温度或轻柔或温暖或炽热,会给你带来不同程度的触动。而在我阅读过的被我例为“好书”范畴的所有好书中,有这么两本是与众不同的,它们由星星上升为了太阳和月亮,给与了我更多的能量,是我人生独一无二的珍贵财富。太阳,是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它是执着的化身,梦想的日光,总能够为困顿、胆怯或消沉时刻的我填充燃料,在我遇到艰阻,无法承受压力或穿越考验的时刻,为我重新披上金色的铠甲。月亮则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它犹如月光般净化人心的文字,能够穿透寂寞、混沌、浮躁的心灵,照亮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道路。今天,我就来谈谈《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从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在瓦尔登湖边独自生活的经历感受。确切的说是记录了他一年的具体生活,“第二年和第一年很相似”,无须再详述。他选择瓦尔登湖,选择独居,并不是逃避现实,想做深林隐士,而是一种“实验”,“在我内心发现,我有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说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但我另外还有一种追求原始的行列和野性生活的本能。”所以,他以大自然为试验场,运用人类的本能独自生存、行动,用不受任何干扰的思维感受、思考,以审视真正的自己,寻找自己内心世界甚至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平衡点。这本书是寂寞的。在1854年出世的时候,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还受到了众多冷落讥评。即使后来被智者发现成为了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喜欢它的人仍然不是很多。喜欢它的读者大概和梭罗一样,都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也是内心平和纯净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不会因为离开了繁华时尚而感到鼓噪压抑,才能够有耐心走进那片湖水,有空间感受到那湖水沁人肺腑的冰凉和温柔自然的诗意。记得最开始读它的时候,我也是没有耐心的,梭罗的文字太随意了,时而发表自己观点,时候描写身边的景物,时候引用来了一些不知其解的诗歌,让你感觉好像进入了一片杂乱的草场,有点乏味,有点眩晕。但是,当你真正静下心来,最好是在静谧的夜晚,最好还伴随着静美的星月或清凉的雨水,让自己的思维跟随着那些文字,不带任何功利和目的性地去游览,不知不觉,你走进了梭罗的思维,走进那片湖,那片森林,那片智慧与自然的领土,才觉得它字字闪光,犹如璎珞。然后,如同凝视璀璨的星空一般,你眷恋在那种意境里,脑子是空空的,迟迟不愿,也无法离开。
“时间不过是我钓鱼的小溪。我喝它的水;但是当我喝水的时候,我看到了细沙的溪底,发现它竟是那么浅啊。浅浅的溪水悄悄流逝,但永恒长存。我愿同音;在天边钓鱼。天地布满了乱石般的星星。”这是整本书中我最为喜爱的一段话。类似这样的充满了诗意和哲味的句子和段落有很多,每次读到它们,我的大脑都会发出一片电闪雷鸣,在惊蛰和欣喜中,沿着字句的纹路、端倪去寻找其中的奥妙和灵光,如同经历一次并不轻松的探索之旅,如果发现宝藏,那份惊喜则如同新的星球诞生。我想,这也是这本书寂寞的一个原因,因为,哲学是深奥的,诗意是含蓄的。而现在众多浮躁、时尚的人们,喜欢的是快餐文化,追求是速度、悦感、新鲜和刺激,对于潜藏在平静湖面下的波澜,对于深度的探索和追究,已经失去了兴趣和耐心。打个比方,梭罗的文字意境如同《阿凡达》里潘多拉星球,而多数的现代人追求的是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他们评价潘多拉星球是野蛮的、落后的(当然也是资源丰富的),只想以武力去抢夺占领那里的资源。这正像梭罗身边的许多人对他入林独居的行为不能理解,甚至讥讽一样。但是踏上潘多拉星球,走进纳威族,体验大自然生活的阿凡达杰克,却慢慢爱上了这个地方,爱上了“野蛮人”,同时,也看到了大自然神秘的、不可预知的强大力量,并借助这种力量最终战胜了先进科技。用这个比喻,并不是认为梭罗所倡导的回归自然比城市生活更加先进,更加值得提倡。毫无疑问,科技的不断运用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人群将依赖着网络而生存,我也是“网族”中的一员,虽然喜欢《瓦尔登湖》,向往那种天然纯净的生活,但是我不愿离开城市,即使尝试、实验,也无法在田园山野中生活得像梭罗那么长。而且,梭罗并不是单纯的倡导归回自然,他是在探索、崇尚一种“人的完整性”。他在瓦尔登湖边独自生活了两年多后,最终又回到了人群之中,他的亲身“试验”,是想告诉自己,告诉人们,不要忽略、藐视自然的力量,不要遗忘了做人的根本,那么这种根本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人性本善”,这种本性的“善”,或说本性追求“善”的心,在繁华的包裹、欲望的填充中,会被逐渐遗忘、消磨或掩埋掉,只有回到没有利益烟熏和光怪诱惑的自然环境中,卸下自己的种种面具和包袱之后,才能够“尘破光生”。所以,瓦尔登湖与都市、与时尚、与科技并不是相悖的,越是复杂的思想,喧闹的灵魂,越是需要唤醒精神领域里的一片清澈湖水,也只唤醒这片湖水,并保持着它充盈的水量和碧嫩的色彩,才不会迷失自我,才可以达到或者接近于“人的完整”。
在后记的部分,梭罗总结到:“我是从自己的试验中了解到这些的: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充满信心地朝他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按他想像的那样去生活,他就会获得寻常意想不到的成功。他会抛下一些东西,会穿越一条无形的界限;新的、普遍的、更为公允的规律会开始在他周围、在他心中形成;或者,旧的规律会发展,并在更为公允的意义上作出有利于他的诠释,他将会获准在更为高级状态的存在中生活。他越使自己的生活简单化,宇宙的规律就会相应地显得简单,孤独就不再是孤独,贫困也不再是贫困,弱点也不再是弱点。”——梭罗强调了“公允”,即公平恰当,说明了梭罗内心的正直,也是他的一种坚信,他坚信信世界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实现梦想的机会,只要你肯“耕种”,肯努力,肯专心致志的做好你想要做的那一件事,就像他在瓦尔登湖边努力播种豆子和玉米一样;他也强调了创新,对于人们毫不察觉地习惯某一种途径,为自己创造一套常规,他感到惊奇,也是不解,而这种习惯和定势也是都市生活中很容易形成的一种通病,也只有在自然的沐浴中,才可以重新开启豁亮的、充满了灵感的心灵;他还提出了简单生活的理念,这点我尤为赞同,现代人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深陷在自己所知道的事里,太多的事把我们重重包裹起来,核心部分的人或者人的核心部分被我们的自鸣得意遮蔽了,所以“人,认识你自己”这道题做起来越来越难。而梭罗的文章如此动人的根本原因就是他能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自己。有时候,我觉得人的心灵、思想就像一部电脑,承载了越来越多的东西,速度逐渐下降,所以只有不断地整合资源,清理内存,将自己变得“简单”起来,才能够逃脱生活本身的束缚。但是,清理电脑简单,清理自己的内心并不是容易的事,装在里面的资源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删减或打包压缩的,所以,大多数人都过着相似的机械式的生活,而只有少数人跳出了常规,获准了在“更为高级状态的存在中生活。”人一生的修炼,可以说,是从繁到简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智慧会在筛选后,通过修炼慢慢凝缩成精华,集合成结晶,而心灵则变得愈加简单、空阔,包容和善良。梭罗便是向我们做出了这种由繁到简的实例。
在瓦尔登湖边生活的一切,都是梭罗自然的意愿,也是他有目的性的“试验”。梭罗就像是一位首当其冲的勇士,率先投入到寂寞而神秘的大自然中,成为社会与自然交流的导体、自然能量的传输者。我不由得想到了月亮,如德谟克利特所说:月亮本身不会发光,但她借助太阳的光辉使自己发光、发亮,并将自己的光亮一直传送到人们那里。梭罗不就像月亮一般吗?梭罗的文字正是点点的月光啊。最后,我想说一下,《瓦尔登湖》是一本奇妙的书,它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爱好旅游探险的,可以从中看到秘密森林里的绿树、青苔、落日和闪动着波光的湖水;喜欢植物研究的,可以把他当做一本野生植物教科书,扑捉其中花草树木和鸟兽的信息;如果你偶然走进了孤地或漂流到了孤岛,如果你恰好随身携带着一本《瓦尔登湖》的话,它会成为你的求生手册,怎样搭木屋、做木舟、播种耕耘,梭罗都会教给你;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哲学,特别是散文哲学,那么你一定会和我一样欣喜地品味其中的短短哲思妙语,如关于节俭、清晨和读书的观点等等;它还可以教你理财,教你怎样用最少的钱实现最大的价值,并让枯燥的数字变成活泼的诗歌……只要你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地走进它,相信你也一定会成为它的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