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教师的幸福源自爱读《爱心与教育》

发布时间: 2019-11-28 10:36:33 作者: rapoo

年年岁岁学生不同,岁岁年年经历相似。

二十多年的小学教书生涯,早已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感觉自己犹如每天行进在同一条水道上的船夫,从这个渡口到那个渡口,只是所载的人不同,所见风景一成不变,视觉中没有了欢快跳跃的浪花,心田里没有了激动荡漾的涟漪。年年岁岁,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一本教科书,一群淘气顽劣的孩子,永远也改不完的一摞摞作业。生活平淡得很,工作也缺少了兴致,人生似乎与“幸福”总有一定距离。于是常常安慰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

暑假里,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抒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成名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贯穿全书的,是一个“爱”字:“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这是他十几年从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句“名言”,是他对于爱与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结晶。翻阅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无不是对“爱”的生动阐释——爱是李老师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爱是李老师甘愿给生病的周慧当“牛马”的情怀;爱是李老师步行30多里山路让伍建重返校园的那份牵挂;爱是李老师给每位学生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爱更是李老师对差生万同的不离不弃。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反想,教育转化差生,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从李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最打动我们的,也许就是李老师面对万同这样的“顽石”硬是当作一块“璞玉”来精心打磨,不离不弃。可是想想自己,当遇到调皮顽劣的学生时,何曾有如此的耐心?何曾有如此的宽容?何曾对其永燃“希望之火”?在屡教屡犯的声声叹息中常常感到束手无策,随之任其“自生自灭”罢。我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不凡经历中,感到自己付出的太微不足道。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付出爱心的职业。然而,李老师对学生的这份爱总觉得与他其他老师的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许多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而李镇西老师用他的爱的行为诠释着另一种“爱的教育”。他提出“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其核心我理解就是把教育视作心灵培育的艺术。可以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和宽容正是他教育的大智慧。

在阅读中,有句话不断跳进我的眼帘:我这是在还债呀!我对学生欠下的债是永远也换不清的。开始我大为不解,一张小小的贺卡,一盒普通的生日蛋糕,这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怎么能算是“债”呢?深读进去,我才明白了李老师的心——学生的滴水之“爱“,李老师一定要用涌泉般的“爱”回报!回想我们的许多老师,从何时起情感开始变得淡然,“感动”似乎被我们隔离,学生为我们所作的一切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何曾想过回报,加倍地回报?我更从李老师的身上读懂了老师幸福的真谛:知足幸福。收到学生一张小小的明信片感到幸福;能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幸福;看到学生一点点进步幸福;……

读着李老师洋洋洒洒的手记,回想着自己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每一天,还有什么不幸福的呢?每年教师节我总能受到学生的鲜花、贺卡,可我却未曾想过给学生什么回报;每次生病,总有学生嘘寒问暖,可我却未曾有过感动;学生作文发表了,总不忘给我说“老师,谢谢您指导有方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可我却没想到给学生怎样分享那份成功的喜悦……想想慵懒多么可怕,缺少激情的教育是多么可悲!我们没有了幸福感,学生又何来幸福?但痛定思痛,归根结底我们感觉不到幸福的原因是“爱”的流逝!

李老师每接一个新班,送给学生的见面礼,总是一句话:“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一位名叫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说过的一句话。读完此书,我想用这句话激励自己——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