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孰正孰斜作文

发布时间: 2019-11-29 10:36:17 作者: rapoo



孰正孰斜



沙媚说:“在以往对鲁迅的非正常阅读里,鲁迅绝不是从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中平静地浮现的。远在正常阅读兴趣引导的自主选择发生之前,鲁迅的名字就已经被人为地放大到无法回避、高不可攀的地步。”



周海婴先生在2006年“上海书展”上的演讲中,曾无不遗憾地表示:“在已经存在的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中,鲁迅的真实形象显得很遥远而模糊。现在我虽然在很多地方可以听到鲁迅,鲁迅也还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着,但是这样的鲁迅并不是真实的。”



周一贯也说:“新中国成立来,鲁迅受到了来自政治意识形态的特别重视,鲁迅的革命性一直大大逾越了他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完全成了一个手持匕首和投枪、 ‘横眉冷对’一切‘敌人’的硬骨头战士。”



之所以列举这三人对鲁迅的认识,是因为他们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在追求、探索、回归——重树鲁迅亲民、平易、幽默的生活中的鲁迅形象。他们认为,应该把一个生活中的鲁迅、丰满的鲁迅拉回到人们的视野里。



诚然,生活在红尘人世里,人都有多面性,都是不能以一种评价来界定人的性格与价值的。我感觉,一个家庭意义的人和一个社会意义的人,是不同的。虽然这些意义都可以附着在一个人身上,但哪个意义更突出,一个人在哪个意义上的价值更大,就会成为哪个意义的符号。鲁迅的价值,在我看来,不在于他的自然意义:他是一个多么幽默、多么有童稚心、甚至孩子气的自然人;不在于他的家庭意义:是一个多么慈爱的父亲,一个多么称职的丈夫;而在于,鲁迅先生更应该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只有当鲁迅先生作为一个社会意义的人而存在时人们的意识里时,鲁迅先生才具有其真正的价值。几十年的沉淀,鲁迅已成为一种符号,一面旗帜,一座里程碑。鲁迅先生以文为武器的硬骨头形象,才是鲁迅应有的价值。



这让我想起了孔子,几千年来人们对孔子的推崇与敬仰,已经让孔子幻化成一种符号,他的教育思想,他的仁政道义,已是孔子最贴切的形象价值。当然,生活中的孔子,肯定也有其鲜活的一面,比平易近人,比如诙谐,比如慈爱------但如果我们为了丰满孔子的形象,去挖掘他的诙谐吗?挖掘他的幽默吗?挖掘他对家人的慈爱亲情吗?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感觉赋予鲁迅先生多种意义的解读,并没有多大价值。鲁迅先生光辉战士的形象熠熠生辉,在文化史上,在革命史上,作为那面不倒的旗帜,就应该继续赋予他继续光辉。鲁迅思想的深刻,40多岁的人有了一定的人生领悟,读起来才可能有所感知,才能与先生灵犀相通。没有相当的人生阅历,很难对先生文字有某种感动,即便理解了、懂了,又有多少人可以把这种感动与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呢?成人如此,孩子理解更难,我们能为了孩子的理解,就淡化鲁迅形象的光辉,挖掘他的亲民吗?如何让鲁迅的文字走进孩子,让鲁迅的形象塑于孩子的心里,正是编者最应考虑的事情,也更应是一个教师最应考虑的事情。



相反,如果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一个慈爱的、亲切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那么孩子们是不是会想,鲁迅和身边的老者有何区别呢?等他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会怎样认识鲁迅呢?他们会怎样反过头来,憎恨我们的解读呢?



任何解读都带有个人的主观意愿,我们所负责的,只是让有关鲁迅的文章及鲁迅的文字,静静地走进孩子的心里。以一种朴素的状态,唤醒孩子对鲁迅的认识,我想,任何一个孩子,对鲁迅的认识,如果读懂了鲁迅,肯定是那种隐于字里行间的铮铮硬骨、忧国忧民、及对人性的深刻解剖!因为在先生的文字里,这些,是鲁迅文字传递的最主要的信息。



周海婴先生的那番感慨,是基于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真切怀念。在他的眼里,父亲的形象是最真实的,而战士的形象却相对遥远,因为在周海婴先生与鲁迅相处的时日里,感受到的全是来自先生的父亲情怀,所以周海婴怀念的,只是家庭意义的鲁迅而已,是感同身受的周树人而已。鲁迅已不是周海婴眼里的父亲形象,他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骨气,一种民族意义上的鲁迅。这样被放大了的鲁迅,只是重要了鲁迅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为什么非得把他拉回到自然意义、家庭意义上的周树人呢?



我很赞同北京王晓春的见解:



1、“教育当然要尊重儿童心理,但尊重不是迁就。”



2、“比如我的孙子若指着鲁迅的画像问我这是谁。我会告诉他:‘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爷爷!’我绝不说:‘这是个好爷爷,他很喜欢小孩。’我要让我的孙子记住我憧憬的表情,从小就感到,这是个非凡的人。至于怎么非凡,让他长大再体会。



3、“崇拜该崇拜的人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一个民族必须崇拜(而不是一般的喜爱和亲近)自己的伟人,否则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我尊重多元解读,但我更崇拜鲁迅!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