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动,大效果
数学的学习贵在应用与生活中,依据课本现在学习的第三单元10以内的加减法全部由花果山中的情景串起来,但是每节课都用这个我觉得孩子的视觉上会产生疲劳,因此在讲授连加连减时,我进行了如下调整:
连加教学片段:
讲台为一三班的快速列车,表现优秀的孩子有机会乘坐本次列车,选出4名孩子乘坐,然后问孩子们: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4人;
师:谁能说完整?
生2:一三班的列车上做了4人;
师:真棒!谁在来说一遍。……
接着有2名孩子乘坐了列车。
我问:你有发现了什么?
生:又有2名学生上车。
师:对,第一次有2名学生上车;再看(接着又有3名学生上车),我顺势找学生用数学故事的形式描述。
生:列车上原来有4人,第一次有2人上车,第二次有3人上车,列车上一共几人?
师:说的真棒!谁还想在说一遍。……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吗?
生:4+2+3=9
师:对,谁能说一说4、2、3分别表示什么?
生:4表示车上原来的4人,
生:2表示第一次上车的两人,3表示第二次上车的3人。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接着我将上车的人数变换一下,让孩子描述,并列出算式;最后出示了几道连加的练习题,以此巩固新知。)
教学中一些微小的调动,感觉孩子很特别喜欢,很乐意这种参与式学习,课堂状态非常好。看来适时调整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