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点点集&2016.9.9 深刻思考把握教材

发布时间: 2019-12-02 10:37:24 作者: rapoo

2016年9月9日(星期五) 晴

深刻思考,把握教材意图

放学时,王赫妈妈问我这样一个问题:3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她是从一个预习卡上看的,王赫妈妈说:“3的口诀不是有3句吗?书上的答案是5句,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讲了。”

我看看题目,是这样的:3的乘法口诀有()句,是根据3分别与1、2、3、4、5相乘所得的积编成的。

看完题目,我便明白了这道题目的意思。这是根据课本内容设计提出的问题。教材编排3的乘法口诀有这样5句: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2——5的口诀都是这样编排的:分别用这个数乘1——5,编写出乘法口诀。这道题目是紧扣教材内容,让孩子在预习时,观察阅读课本内容,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填写的。

王赫妈妈提出的问题很有道理,根据编写的乘法口诀表,我们会发现:几的口诀就有几句。也就是3的口诀有三句: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而三四十二,三五十五分别包含在4的口诀和5的口诀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正如王赫妈妈所疑惑的,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解释。我对她说:“你还是不要给孩子解释,这道题目只是针对这一节内容的安排,这样强调会与后续的总结概括有冲突,造成不必要的迷惑。”王赫妈妈听取了我的意见,说在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不做解释,也不让孩子去做了。

回到办公室,我却不能静下来,既然会造成疑惑,为什么教材还要这样安排呢?看看信息窗二2的乘法口诀也是有5句,4的乘法口诀也是5句。而后面再学习6、7、8、9的口诀时就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6的口诀有6句,7的口诀有7句等。为什么2的口诀不只学两句,3的口诀只学3句呢?纵观教材,1——5的口诀较少,是后面学习的基础,重点都是放在口诀的编写和理解上。后面6——9的口诀较多,有了前面的基础,在编写和理解口诀方面能根据知识迁移理解,但不容易记忆,应用起来也就稍困难一些。先易后难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既然要学习编写口诀,编写的方法应该让孩子掌握,编写2的口诀时孩子就出现“三二得六”、“四二得八”和“五二一十”,根据这种情况,我告诉孩子,在编写口诀的时候,两个因数,一般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较大的数放在后面。如果2的口诀只学两句,3的口诀只学三句,孩子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避免了错误的发生,但也束缚了孩子的思维。

另外,在学完4的乘法口诀后,教材安排了对1——5的口诀进行整理,整理出一个口诀表。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根据教材学习内容,把1——5的口诀进行了列举: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一三得三 一四得四 一五得五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二三得六 二四得八 二五一十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三四十二 三五十五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四五二十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我们会发现,这就是一个大九九乘法口诀的一部分。我又让学生寻找其中重复的口诀,去掉之后就变成: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这是我们学完口诀后要整理的小九九口诀表的一部分。看来,在前面的学习中,2——4的口诀编写,都编写到几五确实为以后的口诀学习打好了基础。

我想:我们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要纵观整本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合理、灵活的应用,才能在教学时更好的进行设计,让课堂教学更有效、更灵动。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