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史
读着叶文玲的《我的“长生果”》,我想到了我的“长生果”,我的“长生果”也是书吗?以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如今,当我思索这个问题时,我都不敢果断做出回答。因为我觉得我不够资格,想想曾经走过的岁月,大量美好的时光都被我在晃晃悠悠中荒废了,我没有把“阅读”永远当成一种乐趣,更没有让“阅读”在我的成长生涯中发挥其最大的引领作用。责任在我,不在阅读。而今,要盘点我的阅读史,我都觉得羞于提笔。
阅读萌发
我的孩提时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境贫寒,生活艰苦,“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一心只想着从土里能多刨出些的钱来,好让我家过得更像样点儿。他们不懂得教育的意义,更不懂的书籍对孩子的引领作用,一切都任其自然。我像许多农村的无知的孩子一样,在农村这块教育贫瘠的土地上“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小人书”可能是我接触的第一类课外书,一幅幅黑白的画面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内容呈现并连接起来,组成了一本本连环画。一页页清晰的画面配上简单的文字,现在想来,这可能就是当时的绘本。以前也不知道这是“小人书”,只听哥哥姐姐叫它们“小画书”。时常看到哥哥姐姐拿着这类书看得如痴如醉,幼小的我虽然识字不多,但深受他们的影响,也乐在其中,废寝忘食。只要哥哥姐姐放在家里的,我就一本不漏地把他们一个个消灭掉,许多字不认识,也就囫囵吞枣地过了,有的仅仅看看那些画面也就心满意足了。那时的看书,图得是个兴趣,没人强迫,也就没有压力,读得自由自在,读得无拘无束。趁哥哥姐姐不在家,我还偷偷地把“小人书”拿出家来和小伙伴们交换看。虽然现在对它们大多叫不上名字了,但依稀记得《四世同堂》里的故事情节,依稀知道了日本鬼子的残忍,依稀清楚了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也让我依稀了解了处于日本铁蹄下的那时的中国,更让我依稀感受到日本鬼子的凶狠残忍。虽然这些当时懵懵懂懂,但它们却是我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小人书”中折射出的精神光芒越来越熠熠生辉。
与“小人书”相伴的岁月里,我家还经常收到在郑州工作的二伯寄来的少儿刊物——《向阳花》、《儿童时代》,这些书都是堂姐读过后寄给我们的。和我看到“小人书”相比,《向阳花》不仅有黑白彩色混合的连环画,还有许多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和精彩美妙的故事。《儿童时代》虽然也有插图,但文字比较多,里面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有童话,寓言,诗歌,小说,散文,智力题,漫画……哥哥姐姐读得爱不释手,对于处于低年级的我来说,多数读的是《向阳花》,读《儿童时代》感觉很吃力。不过,我还是被它精彩的故事和图画所吸引,《宋庆龄和孩子们》、《海伦凯勒的故事》、《三毛爱科学》等这些故事我至今难忘。在《向阳花》、《儿童时代》的滋养下,我们兄妹的精神世界更多彩了些。感谢二伯对我们的精神引领!二伯很关心我们兄妹四人的学习,哥哥刚上一年级时,二伯寄来了《新华字典》,那时的我虽没有记忆,但每次看到哥哥提起这事时的神采飞扬,我们从内心中感激二伯,我们生命中阅读课外书的启蒙人,永远值得我们爱戴的人!
清楚地记得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时,和小伙伴去自己本家的一个伯伯家玩,这个伯伯是我村小学的校长,他的小儿子和我同龄,我们也经常一起玩耍,每次去他们家玩,我都会发现地上扔有一些报纸,而我被那些报纸深深地所吸引。“人家家里怎么有这么多报纸,还不珍惜,到处乱扔,我家却连一张都没有”小心眼里是多么渴望自家也用有些报纸啊。于是一个龌龊的想法在我脑海里萌发,我趁他们不注意时,拣起地上团得有些皱的报纸,折了几下,正往裤兜里装的时候,从屋里出来的堂姐说:“冬敏,你在干啥?”说话声虽不高,却掷地有声,它无情地打破了我的美梦,拥有一张人家丢弃的报纸的愿望也没有!胆小无助的我硬是愣愣地在原地发呆了好久。那个情景至今刻骨铭记,回想做这件事的初衷——是想拥有一张报纸?还是想看里面的精彩内容?现在已说不清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热爱学习的精神。现在想起这一幕,内心还在隐隐作痛,我这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啊!天真的想法、可笑的做法,只有童真时代才能做出来。我想如果当时我能大着胆子给堂姐说明原因,堂姐也会满足我的。可是,生性胆怯的我却不敢说明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公平,有人拥有却不珍惜,有人费尽心思,却得不到眷顾。就这样,拥有报纸的愿望一直成为了我的心结。
阅读积累
小学期间,我们还是陆续收到二伯寄来的书籍《作文通讯》。说实话,《儿童时代》我没阅读多少,因为和哥哥姐姐的年龄差距大,等我能接受《儿童时代》里面的多数内容时,《儿童时代》已被他们流失了很多。但我却跟上了阅读作文类杂志《作文通讯》的好时光,这种杂志的封面极其朴素,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简单得就是在一张颜色淡雅的彩纸的上半部分划分成四个格子,分别印上“作、文、通、讯”四个字,但它里面的内容却精彩纷呈,刊登的作文有初中的也有高中的。小学五年级的我就开始阅读它们,“陈粤秀”这个名字也是我在《作文通讯》里经常见到的,她的作文《自我介绍》、《我的小老师》、《作文和我》、《泪花,晶莹的泪花》、《初中最后一次班会上的发言稿》、《我熟悉的一个男孩子》、《初涉人世的选择》、《心湖的涟漪》让我熟知了她,更打动了我。特别是那篇《泪花,晶莹的泪花》,字里行间透出的真情实感更让我懂得了作文的根本,我还学到了许多写作技巧。我羡慕她的才华,也经常摘录她文章中的一些语句运用到自己作文中。正因为如此,我的作文水平逐渐提高,作文曾多次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初中时,代表学校参加的全乡作文比赛,我的那篇《根深才能叶茂》从题目的大气、立意的新颖以及语言的优美上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这些无不归功于《作文通讯》。
初中时代,在初步感受到了写作的喜悦后,我也更热爱阅读了。于是《中学生阅读》、《中学生语文报》,每期都让我一饱眼福。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养成了摘抄的习惯。从简单的词语到详细的语段,从优美的句子到精彩的诗歌,从单一的摘抄到丰富的仿写。受姐姐的影响,我还迷上了琼瑶的小说,可能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女生的共性。琼瑶小说的真善美让我流连其中。《窗外》、《幸运草》、《六个梦》、《菟丝花》、《几度夕阳红》、《月满西楼》、《庭院深深》、《心有千千结》、《一帘幽梦》、《碧云天》、《在水一方》、《人在天涯》、《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问斜阳》、《燃烧吧!火鸟》、《青青河边草》、《水云间》、《新月格格》等,现在罗列出来,真不敢相信,自己是一个十足的琼瑶迷。读琼瑶的小说,被她的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被那纯美浪漫、荡气回肠的爱情所折服,但影响我的还有一点就是她的温情甜美、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她那信手拈来运用古典诗词的能力,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算是对我的古诗词摘抄积累的启蒙。从此,我的积累本里又多了一种——古诗词积累。同时,在积累的过程中,我对许多格言警句也产生了兴趣。有时在一些生活情景中还会脱口而出一些警句、诗词,以致周围的人对我刮目相看,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场景我已不记得了,但有些瞬间我还是记忆犹新的:不会忘记那次我说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有青山”让在场的同学啧啧称赞。
与此同时,受我家邻居一位叔叔的影响,因为和他的女儿关系好,我经常去他们家玩,常看见叔叔的剪报。于是,我也萌发了作剪报的想法。这个时候,自己拥有的报纸也多了,《中学生语文报》、《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甚至一些杂志、刊物《中学生阅读》等,都成了我眼中的宝贝。我把看到的有价值的文章剪下了,分门别类地粘贴在一个大本子上,精彩的或重要的部分用笔批注出来。剪报中开设的类别有很多:有生活常识的、有小小说的、有散文的、有诗歌的、有童话的、有节日的、有小知识的、还有书法作品的,都是按照同一个专题粘贴的。进入师范后,我将《焦作日报》、《中国青年报》的精彩内容也纳入到了我的剪报里,短短几年内,两大本内容丰富、精致美观的剪报,成了我的小小资料库。20世纪90年代,网络时代还没到来,查阅资料很不方便,而我的剪报此时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每次查阅资料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而闲暇时的翻阅翻阅,感觉就像在和老朋友亲切交谈。
因为经常读《焦作日报》、《中国青年报》,所以“乔叶”这个名字渐渐跃入了我的视野。“乔叶”,也是师范毕业,也是焦作人,却在《焦作日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有散文、小小说,她对写作的热爱与执着震撼了我,我也因此很留意她的文章:细腻的感情、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在她的文章的影响下,我也开始留意汪国真、席慕蓉、毕淑敏的散文。我也曾梦想着成为一位作家。于是,在校“雏鹰文学社”举办的征文比赛中,我也跃跃欲试,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堕落》、《亲情》、《等信的日子》、《踢风波》。同时,我也关注起《小小说选刊》、《小说月刊》《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
可以说:“日积月累、模仿创新”是我这段时间阅读的代名词。以至现在,我还教导我的孩子和学生要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作文要在模仿中走向创新。
阅读成长
师范三年,我的阅读步伐加快了许多。《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四世同堂》、《家春秋》、《金锁记》、《倾城之恋》、《围城》、《边城》、《康熙大帝》、《雍正皇帝》等。随着自己进修大专、本科学历的进程,我接触到了更多的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鲁迅、郭沫若、张爱玲、沈从文、老舍、茅盾、巴金、冰心等老一辈文学巨匠的作品填补了我心灵的空白。我还深读了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此外,也涉猎了少量的外国名著《红与黑》、《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飘》等。总的来说,这段时间许多都荒废了,没有把劲儿钻到书里,思想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牵引,阅读也就没了生机。虽然读的书不多,但我养成了精读的习惯,对于里面精彩的情节、优美的段落,我能反复品读,感悟内涵。记得读完《平凡的世界》后,我写了整整四页的感受。
参加工作后,主攻了许多专业成长的书籍。初为人师的我,不敢怠慢于我的工作,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向书本学习,除了重温师范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外,我特别关注当时的教育杂志《小学教学》(曾改名为《小学青年教师》,分语文和数学版),它是以小学青年教师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教学工作指导类杂志,作为新教师,我如饥似渴地向《小学教学》取经,学习优秀教师的做法。也因此,我认识了许多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斯霞、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靳家彦、吉春亚、薛法根、孙建锋等,感悟他们的教学艺术,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从他们的一篇篇教学案例中,我受到启发,开始钻研小学语文教学。为此,我还自掏腰包订阅了《小学教学》的增刊,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2004年,我的一篇教学设计《秦兵马俑》获得了省二等奖。此外,我还勤于浏览《河南教育》、《焦作教育研究》、《班主任》、《教育时报》。闲暇之余,饱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我平时的许多想法做法竟和里面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原来,我的许多想法都是有道理的,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兴奋,我对自己都有些刮目相看。有了理论支撑,我的教学实践的步伐更坚定有力了。近几年,除了每年学校要求我们教师读的专业成长书籍外,我还积极阅读了《教师语言艺术》、《叶圣陶教育演讲》、《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细节体现理念》、《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提高教学艺术的书籍。
在阅读专业成长的书籍之余,我还陆续阅读了《老子》、《史记》、《苏菲的世界》、《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像犹太人那样思考和做事》、《做内心强大的女人》、《细节决定成败》等书籍,从哲学、历史、社会、思想观念、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不同方面提升自己。
作为一位母亲,关注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养成教育,也是我不容忽视的方面。《教育无痕——一位中国妈妈的教育感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路保送到北大:一位父亲的35个教子故事》、《走在孩子的后面》、《边走边叹》、《特别女生撒哈拉》、《窗边的小豆豆》、《喜悦读出好孩子》、《哈佛家训》等家教书籍的阅读让我大开眼界,感悟着人家先进的家教理念,反思着自己的所作所为,学习着、进步着,在家庭教育方面,我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阅读引领
2012年,新教育如涌动的春潮在我校这片热土上呈现出勃勃生机。我班也借此东风,想让新教育这一粒小小的种子,在我班生根、发芽、甚至开花、结果。因此,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动力下,我秉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的理念,在我班全面启动“晨诵、午读、”课程。屈指算来,短短三年,我领着孩子们在书海里畅游,尽情享受着书籍带来的美好、阅读带来的快乐。伴随着午读活动的开展,我们师生共读了“彩乌鸦系列”中《兰心的秘密》、《月圆夜的传说》、《汪汪先生》、《小水精》,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马小跳系列”、伍美珍的“同桌冤家系列”、梅子涵的《女儿的故事》,还有校园系列《小麻烦人儿由由》、《我是小丑鱼》、《五年级意见多》,以及《青鸟》、《柳林风声》、《小猪大侠》、《希腊神话》、《豪夫童话》、《中外名人故事》、《小兵张嘎》、《天蓝色的彼岸》等书籍。此外,围绕“关爱”为主题的阅读有《爱的教育》、《夏洛的网》等;以“童年”为专题的阅读有《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童年》、《爸妈不是我的佣人》等。梁晓声的《母亲》、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些书籍是我根据课本所涉及的拓展阅读内容。学生们阅读的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作为我们师生共读的书目,我也不敢怠慢,总是挤出时间来读,有时候跟不上学生的步伐,我只能以关键性的问题来做引导,让学生们来给我解读。《三国演义》的故事很吸引人,孩子们也乐意读,但其内容有些深奥,读起来也很吃力,光里面的人名就把孩子们弄得迷三道四。所以,这本书的阅读,是在我的解读下完成的。每天午读时分,我给孩子们解读两个小故事。我还引导孩子们积累了“三国故事”、“三国人物”、“三国名句”、“三国歇后语”等内容。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说,在共读中,我们感悟感情,体会人物,撰写体会,见识在不断地增长,写作水平在不断地提高。通过这样的共读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融洽了我们的关系。
读书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为了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读书机会,我班还建立了图书角,孩子们共捐书80多本,丰富的书籍为孩子们提供了愉悦的阅读氛围,孩子们在书海里徜徉,乐此不彼。为了让更多的家长支持孩子读书,我班还开展了“亲子共读”《哈佛家训》的活动,希望能唤起更多家长的家教意识、读书意识。
和儿子一起的“亲子阅读”也是一种很温馨的享受,我也会沉浸其中,悠哉悠哉!看着儿子在书的滋养下一天天“博学”起来,作为母亲,这一切我看在眼里,美在心里。
小学阶段是孩子阅读积累的黄金季节,能为他们播下爱阅读的种子,能让他们从小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享受,是我们当教师做父母的责任。我愿做一个引领者,在引领孩子、学生阅读的同时也成就我的阅读成长。
今天,在盘点自己阅读史的同时,我记下了一段千辛万苦的成长经历,也记下来一种幸福无比的读书生活。回想自己阅读过的书籍,只不过是凤毛麟角。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诱惑人的东西数不胜数,我却想平心静气地用屡屡书香来浸润我的心田。如此想来,我希望书籍也能成为我的“长生果”,引领我走得更远、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