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读史:还原历史的人性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2-15 10:37:20 作者: rapoo

读史:还原历史的人性

——我读司马迁的《史记》心得

安阳市南关小学 徐文祥

如果让我从浩瀚的书海中选几本好的值得一辈子读的书,《史记》肯定诗其中一个。

为什么会选这本书?并不是多少人对它有过那么高的评价,而是我从心底里喜欢。如果说以前只不过是听别人说,有人推荐而已,如今则是我自己的体验。

鲁迅把《史记》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确是非常恰当的。那么,鲁迅为什么这样评价呢?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评价角度,前半句说的是它的历史价值,而后半句则是它的文学价值。

如果一本书只是在严格的根据历史史实记录,那么就只不过变成了味同嚼蜡的材料堆砌;相反,如果只是天马行空的想想追求文采的飞扬,则定然失去了作为史学家的严谨态度。而司马迁恰好做到了这两点。

要真正的把这本书谈出些深层的东西,恐怕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做到的。两千年来,多少人写了不知多少专著来褒奖,而我只能谈自己的一点小小感受。

真正深入的读这本书是在去年的春节。读这本书的理由源自我前些年突发的一个小小奇想——我在读到一些历史人物取得某些成就的时候,想到了两点,一点是他们取得成就之后又做了什么?结局如何?另一点诗他们究竟在自己的一生中走过了怎样的一段心理历程。我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我发现很多历史人物在心理上都有一种病态。

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真的被那样记录吗?我只能有选择性的去看他们的传记,去思考,去辨析。当列出来了一个写作大纲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人的确不少,然后就拿起了这本伟大的著作,深深的走进去,开始了对自己思考的探索。

我读了《史记》之后的收获,远远不是只有当初的这么一个小小切入点。而是这本书真正的给了我心灵中某些震撼。以司马迁的写作精神为例,我就能够感受到,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绝对不是仅仅凭借一时的冲动,而是需要用一生去为之努力的。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更是需要付出许多艰辛与痛楚的。司马迁因为李陵之祸牵扯到自己,才让他在著作中多了些情感的表露。这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为了尊严而活下去的毅力。

我们都熟悉在《报任安书》或者《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话: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

这其实是司马迁自己内心的独白,也正是这些人物的精神鼓舞着自己,支撑他完成了这部皇皇巨著。

这本著作之所以伟大,定然需要几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有伟大的作家和史学家来写,同时这部作品中囊括了太多伟大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出的无数伟大的人物,他们如浩瀚宇宙中耀眼的星辰,正如前面的那段话中的人物,他们不但有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作品,还有伟大的思想和精神。但是,司马迁的伟大有和他们一样的地方,而与众不同的是,司马迁让平民进入到了历史的视野。

当我搬起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读一部小说那样的按照顺序从前至后看,而是选择那些感兴趣的人物去做细致的阅读,去了解他们的生命,去思考他们的人生,一边读,一边在准备好的专用笔记本上批注着自己的心得,梳理着对这些人物的评价与思考。

渐渐的,我看到了历史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跃动,他们是人,普普通通的人,但是,字里行间却又透露出了与普通人不同的心理。我们读书,需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看文字,另一只要有穿透力,看到文字的背后。司马迁并不是只为自己心中仰慕的人物树碑立传,而是客观的评价。举例来说——

以孔子为例,司马迁在孔子周游列国前有这样的记录: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瘟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多么希望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为政理念啊,他迫切的想从一个小小的费城做起,去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但最终因为子路的劝阻而没能去。

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也许,大才总是需要耐心等待的,鲁定公给了他机会,并且一路提拔。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

这才没多久,他就显得有些迫不及待了。要“堕三都”,结果引起了鲁国内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以ハ氯恕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从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不到两年的功夫,就做到了相位,且有喜色,这是一个五十六岁的人该有的么?那么不沉稳?且诛杀了大夫少正卯(此案虽有争议,但此处言之为凭据,信之),三个月就让一个国家变得井然有序,路不拾遗了。我们当然承认他的为政理念和执行力度,但是,这却为他自己被排挤流浪,后世半生孤独埋下了隐患,否则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了。我们从这里就能感受到,孔子周游列国,并不是一件光荣的出使,而是由他自己的秉性造成的。司马迁对这些并没有直说,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圣人”,而不是一个被供在神坛上的“圣人”。

再以屈原为例,在《屈原列传》中,一开始就这样介绍: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这的确是一个有才华而又有政治能力的人,但是他却也有自身的弱点。对与自己同列的上官大夫,一旦自己有了机会,竟然独揽大权,并不对人客气,连让人家看都不让,他并不懂得政治权术,只能自己被进谗言,遭到放逐。一个需要平台为政的政治家,就应该清楚如何去让自己能够更好的在一定的职位上长时间推行自己的策令,而不是“非我莫能为也”的自视清高。屈原和孔子都同样因为自己的急于求成而早到了拒绝。

此外,太多的历史人物,我们不能只断章取义的从某一件事中去评价,历史被丢弃的东西太多,如果我们连一篇完整的记录都不能读完,那么就更不要去发表看法了。正如一位大师所言:“不读书万卷不可轻评古人,既读书万卷方知古人不可评。”

后来我写了几篇文章来谈自己的看法,一篇是《评价历史需要以人性为前提》,还有写屈原和孔子的两篇文章,《理性看待历史的真实——重读<史记屈原列传>》和《孔子:谁能读懂你的寂寞》,并刊发在《安阳晚报》。

读历史有时候比小说更精彩。历史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除了做的事不同,其他都是一个被历史放在特定时空里的,他们定然要做出自己所在的时代中那些该做的事。也许人不能选择历史,但是历史却无形中选择了这些人,他们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许多,嬴政、韩信、吕不韦、李斯、重耳、勾践、孙膑、李广、萧何、项羽等等,这些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弱点,我从文字中都读出了作者对他们一生的悲悯情怀。为此,我写了这十多个人五万多字的评论。

附录:读史的系列文章

孔子:谁能读懂你的那份寂寞

勾践:从卧薪尝胆到鸟尽弓藏

重耳:一个只为报复他人的霸主

吴起:为求功名不择手段的军事家

孙膑:一辈子打了两仗,只为报仇

商鞅:一生为功名所累的改革家

苏秦:传奇人物的传奇人生

张仪:三寸不烂舌玩转战国

屈原:理性看待历史的真实

陈胜:一个难成大事的二百五

项羽(上):秦末起义中的屠夫

项羽(下):楚汉争雄中的低能儿

韩信:盖世奇才也有说不尽的委屈

读史:还原历史的人性作文

读史:还原历史的人性作文

读史:还原历史的人性作文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