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意言兼得”
——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心得体会二
崔峦老师说过:“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注重表达方法的迁移和运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第一篇章的第三节的主题就是“追寻‘意’‘言’兼得的语文课堂。”
什么是“言意兼得”呢?
所谓“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它是文本中的血肉,是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文本中的“意”借助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像溪流一样缓缓显现,以形象吸引人,以思想启发人,以情感打动人。“得意”,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批文入情,批文入境,缘文悟道,缘文体验。
所谓“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架,是一种关乎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另一个是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它是一种关于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得言”,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以利迁移运用;积累言语素材,形成运用组块。
文中举了《爱如茉莉》这个课例。《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记叙文。作者用清新、朴实的语言继续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料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又芳香宜人。课文成功运用了细节描写,那简单平凡的动作,朴实无华的话语,那平平淡淡的神情,有犹如一朵朵茉莉幽幽绽放,最终产生“爱如茉莉”的表达效果。透过一处处细节描写,我们可以读出丈夫对病中妻子的关爱,病中妻子对丈夫和女儿的真情,女儿对父母亲的热爱……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力量。
这一课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吴忠豪教授提出:是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还是抓住细节理解任务情感的阅读方法?如果教的是一种写作方法,就应该考虑迁移,教了就应该让学生运用。如果教的是一种阅读方法,也要观察这个目标学生到底达成度如何,学生学得如何。教师不仅要解读文本,还要解读学生。立足点放在哪里?不能站在教师的立场去解读文本,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解读文本,找出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当堂课去写,这个要求比较高。目标可以确定为教一种阅读方法。学生能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而且能够欣赏,能够体会,从中吸收语文的素养,这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应该教的。读这篇课文,学到一种新的阅读方法,知道了文中哪些是细节描写,而且知道了细节描写的作用,这个目的就达到了。要想“意言兼得”,我们必须储备语言表达形式的种种相关知识。比如什么叫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文中提炼出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细致地研究怎么写的,在什么语境中写的,会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总是把教学的重心有意或无意识地偏向于“得意”一侧,认为阅读教学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读懂内容,理解思想,体验情感即可。“得意”最多只能算是完成阅读教学的一部分而已,因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语言,还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重任,这个“得言”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言意兼得”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