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作诗填词 简单规则
应广大朋友的要求,觉得我在第一篇里面应该讲一点基本规则。
我没有答应。因为一旦规则多了,就容易让人觉得太麻烦,一下子照顾不过来,干脆就不去写了。还是不知道胆子更大点,于是我就放在了后面。
这个规则原本是放在后面第七次才讲的。但是有些朋友依然觉得还是先有个基本规范比较好,于是,我就放在了前面。但是,我依然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只说最简单的,不讲那么复杂,更不对一些学术研究的问题牵扯进来,只说一些没有争议的常识。
好了,言归正传。
前面我们提到了诗歌的几种分类方式。我们要讲到规则,就必须按照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以唐代为一个分界点,前面的诗体称为古诗,后面的是近体诗。古诗也有几种形式,但基本上我们就按照最简单的以每句字数为标准,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杂言古诗。但因为乐府、古风和歌行等具体的形式和古诗有所重合,容易让人混淆,我们就暂且不管了。
那么我们就简单说说按照字数的分类吧。
首先四言古诗,主要代表是《诗经》。我们熟悉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睢》)”就是。其次是五言古诗。主要代表是《古诗十九首》。我们熟悉的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等等。再次是七言古诗。这一类不多,但到唐代却也有不少人写,典型的是李白。杂言古诗就不说了,因为我们一般用不到。
除了句式的要求,古体诗只有押韵这一个要求,并且之前也没有严格的押韵归类,只要偶句读音接近就可以了,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其他的都很自由,包括每一句话的停顿,也没有严格的限制。甚至对一首诗有几句也不做固定的要求,可以是四句,也可以是六句,还可以是八句、十句,甚至更多。反正得是偶数。
而相对于格律诗就不同了。我们所有的要求都是针对格律诗来说的。
我们写一首格律诗,要注意的问题有平仄、押韵、韵脚和对仗等基本限制。格律诗包括唐诗中的绝句、律诗,大范围的还包括词和曲。
什么是平仄呢?在古代我们的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后来因为入声字太少,逐渐的就消失了这个声调的归类,把平声分解为阴平和阳平两个,还是四个声调,入声里的个别字多数归入到了去声里,也有个别归入其他两个里的。这些我们不用多钻研,只需要按照现在的一二三四声调进行基本分类就可以了。一二两个声调是平声,三四两个声调是仄声。
对于平仄的要求在格律诗中也很严格。在格律诗中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都有严格限制,为了音乐的节奏感,需要让平仄的音跳跃具有美感,所以就必须分隔开。当然,有个别时候,如果整首诗写得极其好,也不一定非要受这样的限制。
对于五言来说,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了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这并不是重要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样一句口诀来写,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当然对于这些规则,很是麻烦,我们当然可以根据写好后的内容进行斟酌再修改,慢慢熟练了就好了。
紧接着就要讲押韵,押韵就是在诗歌的句末要有一个字的韵母相近或者相同。那么这几个韵母相近或者相同的字就是韵脚。通常韵脚都是在偶句上的,第一句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一般情况下押韵都押平声韵的多,也有仄声韵。
除了押韵,还有对仗的要求。对仗通常严格要求在律诗里。格律诗中的绝句,有人说是从律诗中“截取”出来的,应该叫“截句”,这并不重要。但必须讲究平仄,这是有限制的。而对仗则是律诗的要求。
律诗一共有八句,每句根据五个字或者七个字不同分为五言律诗或者七言律诗,同样绝句也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在律诗中的八句中,每两句为一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期中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的。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变,对仗工整,内容充实”;“五律显得简短,朴直,有力,七律显得畅达,悠扬,纡徐。律诗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故写作较难。
若单独说对仗,并不只是在字面形式上的对仗:比如词性和词的内容以及形式。除了这个,同样要求平仄的对应。
比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就是绝句,在这首绝句中,不但有单句平仄的要求,而且四句话两句都对仗。押an韵,韵脚是“天、船”。
再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里面中间两联就对仗,押eng韵,韵脚是“生、声、明、城”。
至于每个字的平声和仄声,我们在初学时就不必太苛求了。
那么对于后来的宋词、元曲,只是句子长短结构的变化,为了能够配乐演唱,同样要求平仄、押韵。
绝句和律诗的句式在平仄的要求下只有那么几个句式,而词牌和曲牌却很多,因为每一个词牌或者曲牌都有变化,各自的要求不同。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比如我们熟悉的《忆江南》《浪淘沙》《念奴娇》《忆秦娥》《水调歌头》《满江红》《踏莎行》《江城子》等等。
而因为词的长短不同,也可以分为小令和长调等。我们不必多了解这种分法,基本的应该了解,短的只有一阕,也叫一片,就是只有一段。而长的则有两片,也叫两阕,就是分了两段。甚至还有多片的。
这里需要说明和强调的一点是。不同的词牌和曲牌,不只是规定了词曲的曲调和句式以及字数,同样规定了平仄。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在演唱时所采用的这种调是固定的,所以也决定了不同的词牌和曲牌的风格。
在宋词中我们都熟悉,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类。这种分类并不是按人分的,而是按照他们在某一个领域里的成就分的。这种成就主要就是他们的代表作品。比如苏轼的《念奴娇》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典型的豪放词。我们在填词的时候,也绝不能把这两个词牌下的内容填写得卿卿我我、哼哼唧唧。同样,李清照的《声声慢》和其他如《苏幕遮》《南乡子》《相见欢》等等,就绝不能填成奔放的内容。这就是词牌和曲牌决定的。(此处以词牌顺便带过了曲牌,以后同。)
因为每一个词牌或者曲牌虽规定的要求不同,因此只能在平仄押韵的要求上取决于它本身。而成百上千的词牌、曲牌,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只给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就够了。
比如《一剪梅》,亦称《腊梅香》。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词牌格式为(括号内的是可以变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举例如: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一类就需要初入门的朋友,先找到词牌,一个一个的对照了。
要真做到出口成章,这样的人实在是极少的。我有一个最笨的方法。通常我们都叫做“作诗填词”。其实就是因为词牌太多记不住,怎么办呢?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经典句子写下来,然后去对照哪一个词牌和我们的诗词句式相近,然后按照词牌的格式进行修改,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的符合词牌的要求。这样一来,我们慢慢的就熟悉了应该怎么去“填”。或者先找到一个词牌,然后根据句子要求,一句一句往里面“填补”。每一个作品都要修改好多次的。所以,精品往往都是需要“推敲”的。
朋友们,你看看自己上一次写的那首诗或者词是不是符合要求了啊?如果不符合,不妨对照你手头的资料,进行修改,看看是不是能再提升一个层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