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02-20 10:39:25 作者: rapoo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气候的过渡地带,夏季炎热多雨……话音刚落,窗外便尘土飞扬,塑料袋满天飞,一时间天昏地暗,甚至让人担心家里的窗户够不够结实——不到十分钟,便一如常态……
不得不说,风雨之声确实让人心中泛起不小的涟漪。
比较喜爱小施特劳斯的作品,《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不过在上音乐课之前,我还从没专门欣赏过他的《雷鸣电闪波尔卡》,一向钟爱圆舞曲的小施特劳斯在这里却选择了波尔卡——一种完全不同的体裁,定音鼓的完美搭配加上曲调的流畅,颇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看到了天边“翻墨遮山”似的乌云、腾空飞舞的树叶、叽喳作响的门窗、慌乱不知所措的人们……想必这位音乐大师也是因为窗外的轰隆作响而突发灵感吧!
即使是笔尖上的刻画也如此。
还记得五年级时做过一次阅读推荐会,那时我读的一本书中收录了高尔基的《海燕》,记得当时我对这片激情澎湃的文章颇为喜爱,常常拿出来细品,其后的文章解析认为其中的海燕啊海鸭啊乌云啊大海啊具有象征意义,说明什么俄国沙皇的统治必将崩溃之类的——也许真是作者的原意,可那时候的我才没心思去留意革命不革命的,只对其中风雨肆虐、海燕在风雨中飞翔、与风雨搏斗的情节颇为感兴趣。“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我看来,这是天生的,我经常听到楼下的小孩子们一遇到下雷阵雨就兴奋得不得了,就连我,看到墨染苍穹,也难抑心中的兴奋,有时还会连作业都写不下去,或者乘着夜色披着毯子看宙斯之怒;“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在我看来,这就是任何一场常规雷阵雨的必然结局,只不过加以人为的渲染罢了,对于我,看到雨过天晴,反而觉得无趣了。
如果是亲眼所赏,更要比音乐的描写、笔尖上的刻画更胜一筹。
驱车行驶在黄河中下游平原之上,渐渐往南,渡过黄河,王屋山岭已渐渐模糊在视野之中——在洛阳市区北侧,偶尔会从身边掠过一个或几个土堆——也许是帝王的疑冢。天边渐渐被墨色吞噬,“树林子鼓了又陷,陷了又鼓”,那些疑冢在阴影的笼罩下死气沉沉,电线杆几乎要被连根拔起,“黑云压城城欲摧”,偶尔显出的平房感觉已不堪一击、几欲倾倒,玉米瘦弱的茎秆早已支撑不住,拦腰折断,却又藕断丝连,在风中孤寂地飘拂……打开窗子,细小的雨丝刺得脸生疼,紧接着树叶被成片地击下,人家的顶棚被打的上下翻腾,紧接着支撑不住,翻滚着,重重地摔在地上,又立即滚到了麦田里……稻草人的破帽子被打的湿淋淋的,活像从水里掏出来似的,它也支撑不住了,帽子一下子冲到了人家的白石灰墙上,紧紧贴在那儿,稻草人想去夺回它的帽子,谁知脚还没挪动,猛地跌倒在稀泥里,水花四溅,与那被掀翻的顶棚为伍……瞬间的闪光,连接了天际与地平线,伴随着战鼓声,一位母亲正死命抓着伞,走一步退半步,呼唤着外出戏水的孩子,喊声刚出口,就四散而去,田埂上,身着亮黄色外衣的湿淋淋的孩子正试图扶起那沾满泥水的稻草人……因为那桥下将近半米的积水,我们不得不停车数分钟,待到雨势少减,我们才走上另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绕道而行……
翻看志书,我看到这里常有大雨狂风,时有冰雹如鸡蛋大小,伤人无数……河阳之地,常有风雨。风雨行处,落叶伤花,却使人感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看风雨过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河阳之地天似水。
是所谓风雨。
“童炉”对话录作文
一张珍贵的照片作文
【081012】天大的事 作文
杨絮作文
我心中的梁山好汉武松作文
秋日采摘记作文
“小黄帽”趣话作文
我和接力赛的故事作文
国庆节博物馆里的文化假期作文
好方法使考试不留遗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