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作文设计的系统构思
浪打浪
三阶作文中低年级的“词语意识”强调的应该是两个方面语言训练:句子中运用多样化的词语修饰,把表现的事物修饰具体,使其丰满起来。也就是写实训练。同时运用比喻、拟人这些简单的修辞把表现的对象装饰华丽,使其生动活泼起来。也就是写活训练。这一阶段的“童话”作文只是语言训练的场境和载体。中年级的“细节”意识赋以“情境”内涵,使其变得厚重而耐人寻味。高年级的“独我”重视个性思维的张扬,欣赏的是一个主题的满园花开。
“童话”、“情境”和“个性”作文在三阶体系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因为在高年级的个性作文中同样存在着“叙事”“写人”的情境体现,也有“童话”思维的绽放。虽说“三阶”作文的呈现形式可以灵活交叉。而作为核心的三个“意识”从铺垫意义上说还是要按部就班。因为它的层次性直接影响到下“阶”作文能否顺利展开。
高年级作文步入了“三阶”的顶阶,有了语言和细节的训练基础,展示“独我”从常规上说不会存在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层次的差异和新转进学生前“两阶”训练空白的影响,部分学生也可能有“独我”的思维,而笔下却难以描绘自己的个性。
我们是教师,“一切为了孩子”,也“为了一切孩子”。在作文设计时要把“三阶”统筹,把握系统的整体思维。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废墟下》一文的设计基本践行了这一理念。
情景设置
大灾有大爱,各地的救援部队、民兵、医疗队、志愿者汇集玉树,展开大救援。遥远的玉树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
老师从网络上采集了这样四张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在图片上发现了什么?(附四张照片)
交流背景:运用(1+1美容)
句式魔方: 的 像 的 , ,正 。(注意后缀句号的拆解。四种形式均可)
震前——美丽的青海湖畔(突出美):
震后—— 一场地震 , 。
天空:
太阳与光线:
半空:电线杆:
电线:
地面——房屋;残砖碎瓦;大衣柜;房梁
受灾的人们 、 ,有的 ,有的 ,有的 。
细节引导:
右下图是废墟下的正被救援的人,我们就叫她小花吧。
那天早晨,小花刚一起床,感觉到了什么?她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这时候她看到了什么?准备采取什么措施?
这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屋顶仿佛什么?怎么样了?
她被埋在地下,想到些什么?怎么做?(多种自救方法)
可是有没有人来救她?对于她来说,时间过得是快是慢?
是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终于——
小花听到了什么?
几位解放军叔叔在这片废墟上止步——
解放军怎样营救小花的?清理废墟大的小的都会用什么动作?
终于,解放军看到了什么?
他们喊叫什么?
小花这时候的身体状况是什么样子的?他想做什么样的回应?能不能做?努力地做出了什么动作?
没有回应,解放军叔叔更急了?一位——一位——一位——
经过艰苦的努力,小花终于看到了——
个性引探:
小花是幸运的。可是这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下,除了小花,就没有别的什么了吗?我们以一位幸存者的身份踌躇在废墟之上,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声音:什么声音?谁的?
微微的骚动:你想到了什么?
课桌:什么样的课桌?从哪来的?为什么这么牵挂?她会怎样做?
新书;一张奖状;一块金牌;小朋友的妈妈;老师;钱罐
展开联想,是物——这件物从哪来的?要派什么用场?想到失去后的结果,会付出什么努力?
是人,和废墟上的人什么关系?过去的什么事令他难忘,想到了什么令她撕心裂肺?不忍放弃他会怎样做?
挖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楼板,房梁这些大物件一个人怎么解决?
(他会怎么做?请人帮助,有人没有?)
(做出什么努力?长时间挖掘,他的手上,他的体力,动作,外貌有什么变化?)
结果如何?
作文要求:
1、 环境的感情因素。
2、 人物的神态、动作内心活动。
可以附词语:
太阳:晕晕的黄、有气无力、大病初愈、软绵绵的
地震:突如其来、轰然而至、山崩地裂、地动山摇
天空:灰蒙蒙、雾沉沉、云雾迷蒙、雾蒙蒙、厚重、弥漫、浓重、烟雾缭绕,烟雾弥漫,灰蒙蒙的雾气、雾腾腾的云海、翻腾的乌云、雾气重重、凄风冷雨、愁云惨雾等
地面:眼睁睁、有气无力、横七竖八、乱七八糟、傻愣愣、满目疮痍、一片狼藉、残垣断壁、破转碎瓦、地面开裂、桥梁坍塌、交通阻断、满目疮痍、哀鸿遍野、衰草连天、寒风瑟瑟、惨绿愁红、冷冷清清
人们:望眼欲穿、翘首以盼、迫不及待、心急如焚、失魂落魄、惊慌失措、忐忑不安、火烧眉毛、凄惨、衣不蔽体、食不裹腹、悲痛欲绝、闷闷不乐、唉声叹气、仰天长叹,忧心忡忡、满腹酸楚。
这个设计中,“背景交流”提供了句式,预设交流了可以直观看到的景象,侧重语言训练;“细节引导”以具体的案例引导给下一步孩子自己的个性描述引路;“个性引探” 开放了孩子的思维,形成了“个性”。这样的系统设计基本上能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