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观念的较量
和朋友们出去玩,都带着自己的孩子。观察这几个年龄相当的十岁儿童,我发现他们身上竟有那么多的不同。朋友的女儿笛笛,懂事大方,自理能力极强,还特别懂得照顾人。我们吃饭的时候,她跑前跑后,为我们分发餐具,倒果汁,还照顾比自己仅仅小几个月的小妹妹……朋友的儿子栋栋,总是一个被照顾的对象,而且要求特多。一会儿:妈,我不喜欢喝果汁,我要喝可乐!一会儿:妈,这个不好吃,给你吧!一会儿:妈,我上厕所,你陪我去……其他的几个孩子,有的活泼自信,有的害羞不语;有的特有主见,有的总是顺从……望着孩子们各自不同的表现,我在想,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不同呢?毫无疑问,是各自不同的家庭。那么,又是家庭中的哪些不同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时间吗?要知道,栋栋的妈妈可是全职妈妈,一天到晚竟围着孩子转了;而笛笛的妈妈却在医院,工作忙不说,隔三差五还要排个夜班。用心吗?栋栋妈妈可是我们当中出了名的“用心妈妈”,孩子打个哈欠她都会有反应;笛笛妈妈似乎是那种无为而治的妈妈,好像没有刻意追求过对孩子的教育……
我们开始聊到教育孩子的话题,通过聊天,我突然发现,导致孩子不同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时间多少”,不是“用心程度”,而在于——家庭教育的观念。是因为妈妈们的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了孩子今天行为的差异。那么,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该转变哪些教育观念?倡导哪些教育观念呢?以下是我的思考。
一、变“过度照顾”为“有意锻炼”
在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中,“过度照顾”的现象处处可见。从早晨上学开始说起:时间一到,有人叫起床(甚至会帮着穿衣服);卫生间里,牙膏挤好,洗脸水放好;吃饭了,只需往桌前一坐,还会有人不停夹菜;要出门了,鞋子有人给穿,书包有人给背……还有家庭中的一些细节:要喝水了,有人给倒;写完作业了,有人帮着整理书包;出门穿什么衣服,有人帮你想好……许多本该孩子去思考、去解决的问题都被“勤快的妈妈”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当然,同时被解决掉的还有孩子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这些本该孩子自己做主的事情我们毫无怨言地包办代替,可曾想过,结果是什么呢?是我们在花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培养“无能的孩子”啊!可知,家长的勤劳在很多时候是一种“有毒的呵护”、“温柔的伤害”。
我们应该变“过度照顾”为“有意锻炼”。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绝不插手;孩子不会做的事要教会孩子去做,重要的是指导方法;孩子力所不能及的事帮着孩子去做,并且告诉孩子我在帮你,有一天你要学会自己做。
还有,要多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比如外出旅行,和孩子分带旅行包,孩子自己准备自己的东西,自己保管自己的包,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孩子;比如,和孩子外出购物,你只需要告知孩子要买的东西,让孩子学着列出清单,在超市选购,付款……再比如,和孩子外出吃饭,家长要扮演“被照顾”的角色,让孩子为你们找座位,招呼服务员,点餐,买单……生活中有许多可以锻炼孩子能力的机会,就看你是否有“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的理念和一双善于发现“教育契机”的慧眼。
二、变“无效指责”为“有效引导”
培养一个具有自信自立精神的孩子,一定要少些指责,多些引导。少对孩子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多对孩子说:你应该这样做,因为——。
和朋友吃饭的时候,文文的妈妈不停地对孩子说:不要跑来跑去,不要大声喊叫,不要钻到桌子下面去……孩子都只能维持一会儿就又恢复原状了。文文妈妈应该说:文文,阿姨们在说话,请你安静一些,坐到椅子上,好吗?孩子做到了,还要及时说一句:文文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讲道理永远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三、变“被动要求”为“主动协商”
作为一名家庭成员,孩子也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也需要倾听。我们不能总要求孩子这样吧那样吧却不告诉他理由。一个民主的家庭,一定是一个善于协商的家庭。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呵护孩子对问题的稚嫩见解,不仅能让我们站在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更让孩子在落实“要求”时会多一份主动,多一份责任。
我们现在的家庭很奇怪,一方面把孩子“捧上了天”,常常满足一些无理的要求;一方面却不太尊重孩子的主体人格,时时处处替孩子拿主意,根本不关注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这实在是一个特别令人费解的现象。我想,说到底还是,我们根本不懂什么叫真正的民主与尊重。
四、变“随意评价”为“长效激励”
随着家庭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和更新,许多家庭很注意鼓励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积极的评价、及时的评价。随机的评价固然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我认为,要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和责任感,最好的办法应该是“长效激励”。也就是说,和孩子一起设立目标,朝着目标不断前进,完成目标后给予适当奖励。比如,儿子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十五天背完《弟子规》。完成目标后可以到书店选购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当儿子用十天时间提前完成目标后,我同意儿子再多选一本书作为奖励。
当然,当孩子犯了错误,也可以进行“长效处罚”以使孩子得到警醒。比如可以罚他一周内不准看课外书,三天不能和爸爸妈妈散步等。不管是奖励和惩罚,一定要结合孩子最喜欢的、最不喜欢的,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五、变“盲目行动”为“有的放矢”
家庭教育,切不可毫无计划、盲目跟风。今天教育孩子要“自立”,明天教育孩子要“孝敬”,后天又觉得“责任心”很重要。一定要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针对孩子这个“特殊的个体”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也就是说不要面面俱到,要有目标有针对性。比如你的孩子依赖性很强,就重点进行“独立性”的培养,以独立性的建立来带动孩子其他方面的共同进步与提高。
什么是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做了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正确的事情。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之中,包括静静地聆听、扬眉、鼓励地点头、拥抱、转身或深情的凝望,每一个动作都包含在内。家庭教育就存在于我们的理念中,存在于我们每天与孩子对话的情境中,存在于我们与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的方式中。
做家长,是要学习的。只靠本能,不行;只靠知识,不行;做好家长,靠的是智慧——不断学习,不断观察,不断反省,不断提升的智慧。这种智慧不需要高智商,只要一个基准点就行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他(她)和任何孩子都不同。而你,唯有充满智慧,转变观念,全身心爱他!
家庭教育,在很多时候,是观念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