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把儿子从温暖的被窝叫醒,他眼睛还未睁开就提条件:“要想起床,评书相助!”
午间,我和儿子在餐桌吃饭,评书会成为我们的佐餐小点心。
晚上,儿子一伸手要手机:“评书拿来!”一边摇头晃脑洗漱,一边大放评书。
起初,我只是把语文课文和英语课文下载到手机里,让儿子在零散时间听,无非是想让他多听几遍课文,容易背诵。后来,看过《朗读手册》后,我发现“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听力在八年级时才会达到相同的程度,在这之前通常听力比阅读能力强”,明白了孩子能够听懂并理解那些复杂、有趣的故事,却无法自己看懂故事书后,想到我们辍看过《三国演义》,就从网上下载了单田芳的《水浒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王立群的《大风歌》、袁腾飞的《两宋风云》以及现在正在听的赵维利康、雍、乾系列小说,儿子很快被这些故事吸引,评书(手机)随人走,起床听、洗澡听、上厕所听、洗漱听、吃饭听、玩玩具听,几乎是利用了所有的零碎时间,这一晃,就坚持了近两年,几乎从未断过,不知不觉,听评书已经成为我们家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两年来的积累沉淀,令他受益匪浅。
听读故事,给孩子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提高了他的写作能力。一部部风格迥异的故事,听进他的大脑。这些字词传到耳朵之后,会形成一种听得懂的词,像蓄水一般储存在记忆中,多到一定程度后,这个“蓄水池“开始溢出“水”来,听得词越多,他可以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词也就越丰富,无形中提高了他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我从他复述校园生活里,能发现他语言表达简练,层次比较清晰,废话不多,都能说到关键点;我从他一篇篇习作里,能找到听读故事的影子,在他的《海洋奇闻》里,“众鱼惊得大气都不敢出”“在龙沙昏迷的时候,还在不停里从嘴里吐出几个字来,龙门,我要跳龙门!”这些句子分明是他从《康熙大帝》里听来的,他自然地拿来使用而且还很恰当。《朗读手册》里建议:“现在的学生必须学习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以及工作场合中使用的标准化语言,而听文章或故事则是一种既容易实行又能有效地让孩子接触大量语言的方式”,我觉得在儿子身上得到了验证。
听读故事,成为一座连通古今历史的桥梁,让历史活泼有趣地进入到了孩子的思想。这些有血有肉的故事代替了平铺直叙的朝代更迭、历史年代、图表、战役和日期,他在日积月累中走近秦汉时代、三国纷争、两宋风云、清史故事,加上之前我们读过的《这个历史很靠谱》,他很容易地就把历代王朝串联起来,每次背《三字经》历史那段,他总是记得牢,背得快。一个个历史人物从古代穿越回来,平民皇帝刘邦的知人善用、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勤政刻薄的雍正帝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他日后会很快适应历史学科的学习。
听读故事,让孩子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学会分析与思索,实现积极的自我成长。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 .贝特希姆在《魅力的作用》中写道,唯有师长与文学能成为孩子的领航员,让孩子相信他对人生有所贡献,师长给孩子的是人生经验,文学则是表现人生经验的故事。从一个个评书故事里,他感悟人物与性格、性格与命运的不同,比如他如是点评刘备:刘备仁德,从来不说“把谁拉出去砍了!”之类的话,对老百姓很好;刘备会哭,尤其表现在三请诸葛亮一事上,诸葛亮不愿出山,他就啪嗒啪嗒掉眼泪,直哭得诸葛亮保他;刘备会装,怕曹操看出破绽,就说自己怕打雷。在一个个评书故事里,他分清事情的好与坏,人物的善与恶、美与丑,在刘邦的宽容里他发现自己的小气,在雍正的勤政里看出自己的懒惰。
作为另一种阅读方式,听读已经令孩子痴迷其间,听读之间,我看见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