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与智者对话访宋君老师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3-10 10:40:22 作者: rapoo

与智者对话——访宋君老师

2009年3月20日,在同事的引荐下,我来到了金水区实验小学,拜访著名的宋君老师。

刚刚进入校园,无端的感受到一种端庄而亲切的氛围,学校的布局很紧凑,左边宿舍楼、右边教学楼,正中间是行政办公楼,中间围起一块面积不大的风雨操场,操场中间是一组学生雕塑,几个男教师在篮球场舒展地打篮球,衬托着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雕塑——篮球——读书声,甚是和谐。我的思绪居然飘向了我的母校,西北高原上那个宁静的乡村小学……

金水区是全国21个小学数学新课改试点区之一,宋老师作为金水区新课改负责人之一,是新课改的第一批实践者,他对于新课改的思想、理念以及在现实中的实施都有很多自己的看法。之前在金西南学区的一次教材研讨会上,我与宋老师有过单方面的“一面”之缘,本次的访谈,主要也是围绕数学新课标和数学新课改来聊起的。

问题一:如何读懂“红头文件”一样的新课标?

解读新课标,首先要找对立足点,也就是平时说的视角。我们这代人在应试教育的空气中长大,思维不由自主的受到这种熏陶,如果按照以往的评价标准和立足点去看待新课改和新课改,很容易就会走进思维的“死胡同”。对此,宋老师指出几个可以把握的点:

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检验,最后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实际上是将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法的形成和最后的应用,都与生活紧密相联。在这种新模式下,学生接触到的,是综合了思考、实践和社会体验等各种知识的、有血有肉的数学。

我们常常说“某某题型锻炼了学生的某项能力”其实是不准确的说法,这种讲法很容易使人误解成好像多做某某题型,学生的某项能力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样。数学能力单纯依附于某些题型或知识点是单薄的,能力的养成和思维的启蒙,不是一个个简单的“攻山头”,而是一个综合发展的、长期的任务。

第三、“标准化的下限”与“个性化的上限”。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但是很久以来,教育的现状一直要学生去摸索并遵循学科的规律,现在这个顺序开始倒了过来。新课改后的数学,将与语言、体育、艺术和科普等学科一起,服从于学生的发展,并为此不断改进自己的学科结构。

具体的讲,新课改后的数学,只规定在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后(比如小学一至三年级或者整个小学学段)学生必须要达到的标准,这就允许学生之间出现“不同时到达终点站”的差异。另外,在这个下限之上,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追求做个性的发展。这样做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也使得数学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合适的价值。

问题二:怎样看待课改区与非课改区在考试上的差异?

首先,考试与课改并不冲突。优秀的学生不仅在别的地方,在考试中也应该是优秀的,考试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能力的一种。问题的关键是“优秀的学生在考试中也照样优秀”这个问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完成了考试,只是完成了数学学习的最基本标准,如果学生以此为学习的全部,就失去了求学的价值,不是学无所成,就是难免迷失方向,沦为学奴。

课改后的数学,在应试上的标准降低了,但是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将变得更高、更多元化。考试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目的不仅仅在考试。随着新课改后数学难度上的降低,客观上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逐渐成长起来的过程,数学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数学老师将与其他老师一道,承担起在更广阔的领域内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的任务。

路,是学生去走,但是教师的指导也将更加重要。新课改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场考验,如果把求学和教学也列入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中的一环的话,那么这场考验的胜利者,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成功者!

随着交谈的深入,话题愈来愈多:

“新课改后学生的发展怎么评价?”

“新课改后的考试试卷怎么出?”

“课堂上,教师的建构作用如何合理发挥?”

……

新课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变化,还有一个个的挑战——传统观念、教师队伍、考试制度……等等。

与智者的对话,时光总是短暂的,但是宋老师的专注、敬业和谦逊的职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的交流使我获益匪浅,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名师的力量。虽然现实中有各种复杂的因素暂时限制着新课改的深入。尽管历史的车轮因为惯性还将向着相反的方向滑行一段时间,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一定会重新启动,走向民族教育的美好未来!

读书人网 >五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