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我对孩子们说:“请大家把课文读……”话刚说一半,就有孩子张嘴读起来,我示意孩子们停下来,问:“我还没说完呢?你们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吗?”教室里短暂的寂静之后,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您让我们读课文呢!”
“那读课文的要求你们知道吗?”又是一阵短暂的沉寂。
我说:“同学们,不要慌,听完整要求我们再开始学习,好吗?”
孩子们点点头,我说:“请大家把课文读两遍,读准字音,把容易读错的音圈出来。听明白了吗?”孩子们再次点点头,开始读课文的学习活动。
学习《太空生活趣味多》一课,我问孩子:“为什么在太空中有这么多奇妙的变化呢?”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孩子马上就举起了手,我请他回答,他语无伦次地说着。他还没说完,有孩子听得不耐烦了,把手举得高高的,期待我让他回答。我请他站起来回答,他只说了四个字“没有引力”,就坐下了,坐下后骄傲地看看周围,开心地和同桌交流起来,不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时有发生。孩子们总想表达,总想做一个举手发言的人。每节课上,手举得老高,不考虑发言质量。
要求低年级孩子的发言质量,确实有点高,但如果每节课上,孩子学习的脚步总是匆匆,又匆匆,势必造成思维的浅薄。缺乏思考力的课堂是我要摒弃的。
我问自己:“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一定和我的教育有关。
一年级入学时,孩子们不敢发言,在他们看来抱臂坐好就是好好学习的表现。为了鼓励孩子们参与课堂学习,会表扬爱发言的孩子,慢慢地,班里出现了“嘴快”的孩子,即老师一提出问题,马上就回答的孩子。在他们积极的背后,是另外一部分孩子的沉寂,因为还没来得及思考,别人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于是班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爱发言的不断回答问题,不发言的发言的孩子,或呆呆坐着,或埋头玩自己的,只有极个别的孩子侧耳倾听,虽然是在倾听,但是并没有感受到他们在思考。
是到了要改变的时刻了。
我的“教学脚步”先慢下来,不把课上得很“满”。简化教学环节: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再读课文提出主线问题。也许是老教高年级的缘故,课堂上总会拓展的多,课堂节奏显得臃肿。简洁明快应该是低年级课堂的节奏。
引导孩子“先想再说”。不再刻意表扬第一个举手的孩子,而是再提出问题后,给孩子一分钟思考的时间,让孩子先说给自己听,然后再说给大家听。
引导孩子“会给别人的回答做补充”。告诉孩子如果有人发言在先,一定要先听别人说了什么,会为别人做补充。并且教给孩子做补充的方法。
如果和前一个同学的说法一样,可以这样说:“我和XX的想法一样,我也认为……”
如果和前一个同学的说法不一样,可以这样说:“我不同意XX的看法,我认为……”
如果要再前一个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补充,可以这样说:“XX,我来给你补充一下。”
每节课后,都要进行“思考之星”评选,只要认真倾听、专注思考、自信表达的孩子都会获得“思考之星”的光荣称号。
孩子如果懂得思考的重要性,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思考力,那么将来一天,他们就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