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学时的国语成绩曾拿过一次第一,参加母亲节作文比赛也得了奖。那篇作文是这样写的: 我的母亲在广岛工作,因此,我和外婆一起生活。我和母亲一年只相见一次,是在暑假时。我寒假和春假时虽然也想见母亲,但是外婆说火车只在暑假开。我去朋友家玩时,都会觉得有母亲在身边多好啊。 前几天,我想见母亲,就一个人去看火车跑的铁路,我明白,这条铁路一直通到母亲所在的广岛。我想念母亲,母亲一定也在想念我。我的思念和母亲的思念,在佐贺和广岛之间相遇。 和母亲相见的日子,能不能快点来呢? 对我来说,整个暑假都是母亲节。 连我自己都觉得写得真好。 得奖虽然好,但是母亲节后一个月,父亲节①就到了。这次的作文题目是“父亲节”。我对父亲毫无记忆。 我问:“阿嬷,你知道我爸爸的事情吗?” 外婆还是平常的口气,叫年幼的我在稿纸上写满“不知道”交上去。 发回来的作文成绩——— 一百分! 因为两次作文都拿满分的缘故,我的国语成绩得到第一。
我曾将这个故事讲给正上四年级的女儿听,她瞪大眼睛说:“不可能!”是的,每一位中国学生可能都会有同样的惊讶。但是,这位自幼失去父亲,从未见过父亲的日本孩子,确实这么写了,他的那位国语老师也确实这么评了。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这故事后隐藏的是什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么?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发生在昨天得一件小事。 昨天下午放学后,女儿由于午饭吃得较少,便到校门口的糕点店里买蛋糕。 回来后一脸兴奋地告诉我:“妈妈,我现在心里特别高兴!” “能说说理由吗?”我不解地问。 “刚才去买蛋糕的时候,我给了阿姨5元钱,本来该找3元钱,结果她找回了4元。我便把多找的一元钱还给了她。” “阿姨说什么?” “谢谢你。” “真是个好孩子。”望着女儿美滋滋的样子,我由衷地称赞了她。 过了一会儿,她略有所思地问道:“妈妈,以前我在优秀作文选刊上看到过好几篇作文写这样的事情,但是他们在还钱之前,都有好长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而且是两种矛盾的心理。但是我刚才好像什么都没想,就把钱还了。” “可能他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做了一些加工,这样显得更生动。”我解释说。 “为了生动,就可以把原本没有的编上去吗?”女儿不满的说,“如果我把这件事写成一篇日记,我们老师会不会也要求我写上当时的心理活动呢?” 听了女儿的话,我无言以对。面对孩子,我们不得不思考,那就是“诚实”和“作业”到底哪个更重要? 在“教育在线”新教育网站,曾拜读过朱永新博士的“我们需要从教育原点再出发”这篇文章,文中提到“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 如果大家都认同朱博士的这一观点的话,那么我们在判断前面遇到的问题时就有了一个可参考的依据,那就是“诚实”远比交一份优秀的作业,写一篇生动的文章重要的多。这个道理看似人人都懂,但这个“懂”大多是落在几声感慨之中,因为以分数论成败,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无奈。 很佩服日本的那位国语教师,因为他真正把尊重学生这一理念做到了极致,他真正地理解了教育的精髓之所在。 亲爱的朋友们,不知你看了这篇随笔后有何感想?是否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正确处理学生存在类似故事中的“不知道”现象? 教育的细枝末节之中都应包含着:诚实、善良和宽容 。这是你我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