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0-03-12 10:36:57 作者: rapoo
幸福未曾走远
——读张德芬都市身心灵系列著作有感
张德芬,被称为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心灵导师,著有身心灵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以及《重遇未知的自己: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这5本书,是我近几年读得遍数最多、受到触动最大的书。这篇读后感,只想将自己几年来的思考、体会,连同自己在困惑中的煎熬、在煎熬中的挣扎,以及挣扎之中因读了这几本书而产生的顿悟,诉诸于文字,分享自己在书中汲取的能量,重新迎回我曾一度认为远去的幸福。
初遇张德芬的书,是在书店,当时书店似乎是在搞一个推广活动,在入口处最显眼的地方,摆满了张德芬的第一本身心灵著作——《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历来对畅销书不怎么感冒,但那一次不知怎么就被封面上“都市身心灵修行课”几个字吸引住了,便买了一本。所以,这样说来,最初的阅读,纯粹是跟风。读了一遍之后,也并没有多少收获。也许从根本上说,我没有那么好的悟性,对作者在书中所述的观点,似信非信,好像还有点玄幻的感觉。因为书中虚构了一个故事,作者把自己的观点糅合到书中的人物身上去了,我是把它当作小说来读的。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让人能相信几分?所以,最初我对这本书持怀疑的态度。后来,闲着无聊,又读了一遍,才逐渐意识到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只是作者为避免枯燥的说教而采取的一种表达方式,并开始认同书中的某些观点,比如,对无法改变的事实的臣服;外在的事物都是自己内心投射的结果;只要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改变自己,所有的外境,都会境由心转而随之改变……等等。因为这一层理解,就又读了张德芬的另外几本书,最后读到的《活出全新的自己》时,内心才慢慢开悟:原来自己也一起在迷途中,而无法解脱。体会作者的观点,检视自己的内心,对照自己的生活,慢慢感觉到,这几本书,仿佛在黑暗之中,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窗,使一束圣洁的光射进来,照亮我抑郁的心房。
在别人眼里,我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与老公的结合,曾被许多人羡慕,他很帅,也很能干,能与他携手走进婚姻殿堂,我也觉得很幸福。这种幸福感持续了很长时间。但是,有一段时间,这种幸福感越来越少了。总觉得他对我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说话难听得很,言语中总是带着刺,似刀剑,一次次刺痛我的心。当然,我觉得他看我不顺眼,我也不会多待见他。有时,会有争吵,但为了孩子,我经常压抑着自己,尽量不跟他争吵,更多时候,他说了让我觉得难以忍受的话之后,我会保持沉默,表示无声的反抗,或者跟他怄气,长时间冷战,或者自己一个人伤心。
曾经,有一年中秋节,因为他一句话惹恼了我,我不愿意跟他一起去他二哥家吃团圆饭,一个人在家暗自垂泪,二哥见我没去,接连打了好几个电话,我也不接。要知道,人家可是大领导,放下架子给我打电话,我居然不接。
曾经,因为一件事情,我与他意见相左,争执起来,正好赶上他小姐和姐夫来郑州,一大家子在一起聚餐,我赌着气去了,但是坐着不吃饭,他当时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做得有点过分,陪着笑脸,不断地给我夹菜,姐姐姐夫也劝我,但我仍然不给他面子,不理他。
曾经,某次争吵后,深夜,我把儿子丢给他,一个人跑到公园里,躲在一个黑暗的角落,哭够了,真想找棵树吊死算了。但是,我用尚存的清醒,意识到死很容易,可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抛下,只有母亲和儿子令我难以割舍,母亲年迈,我要给母亲养老,儿子年幼,我要把儿子养大成人,就是这样的责任在肩,让绝望的我打消了愚蠢的念头。
曾经,感到自己的郁闷无处可诉。我的生活圈子很狭窄,家、单位两点一线。在家,对儿子,不能说,我不能把自己情绪垃圾倾倒给儿子,儿子那么小,他的心中应该装满阳光;在单位,对同事,不能说,我不想让同事知道看起来开朗的我,还有不愉快的生活;回老家,母亲那里,更不能说,我不想让年迈的母亲为我担忧……所以,很多时候,在上下班路上,一个人骑着电动车,想到不痛快处,忽然间就会泪流满面,反正,大街上也没人认识我,没人注意到我。快到单位,或者快到家时,擦干眼泪,继续用笑脸面对我的同事或孩子。
可以说,那段时间,我就像得了抑郁症(专业上可能就会诊断成抑郁症吧),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直到读到张德芬的书,直到有所感悟,直到理解了书中的观点,我才逐渐理清我们之间的症结所在。作者在《舍得让你爱的人吃苦》一书中指出,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内在的不舒服感受,而把负面情绪投射到所爱的人身上;在《活出全新的自己》一书中指出,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来自于原生家庭的问题而产生受伤的感受和情绪,会影响自己成年之后的生活。只有从受害者的脆弱情结出发,去接纳,去整合,才是跳脱受害者牢笼的唯一出路。从这些观点,我觉察到,我一直认为是他的挑剔与指责伤害了我,其实更主要的是我自己的问题。他的问题是说话不讲方式,我的问题是太过敏感,而且我觉得他只是针对我,在别人那里,他却总是彬彬有礼,有时我听他跟别人说话,跟和我说话时的口气,简直判若两人。为什么我们两人各自都有问题?我在不断挣扎与分析中,终于找到了我们问题的源头。
我是个特别敏感的人,表面上开朗、冷静、坚强,但内心却异常脆弱。这种敏感,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父亲——父亲自幼失怙,倍受别人的冷眼与欺凌,父亲一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竭尽所能为一家人创造尽可能好的生活条件,是因为他怕别人看不起,所以父亲是个特别要强却又敏感的人。因为他的遗传,我内心也很敏感;另外,我从小听力不太好,一直找不到原因,初中时曾忍痛针灸了半年时间,也没有任何效果,因为总觉得自己跟正常人不一样,以致内心自卑感很重,也很怕别人说我什么,性格敏感而多疑。直到上大学后,我想弄清楚为什么自己的听力不如别人,到省城的权威医院去检查,医生说:你很可能是小时候生病打针,用了耳毒性药物,不过你还算幸运,有的人用药之后全聋了,你不过只损失了一部分听力。我回家向父母求证,父母才想起,我身体一直很好,有点小病小痛的,吃点药就好了,只是在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发烧比较严重,打过针,看来真的是那次打针引起的问题,父母为此内疚不已。就是这种身体上的缺憾,让我跟正常人的心理状态不一样吧。所以,老公说话的语气稍重,我就觉得他是在嫌弃我,讨厌我。尤其是有时候,他跟我说话,我听到他的口气就烦,对他带理不理,他就说:"你是真聋了,听不见吗?”我就对他大吼,反驳他:“我听力不好,是咱一开始认识,我就对你坦白的,我对你说过,你能体谅咱就处下去,你若不能体谅就停止。我就是真聋,现在你讨厌也晚了!”其实他不知道,我不单单是不想听他说话,而是对他关闭了心门。而老公呢,从性格上来说,他不够温和,有一点执拗和暴躁。从我所知道的他童年的情况,也可以说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的公公 ——他的父亲,公公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老公身上有他的影子(但公公的暴躁是他的生活经历造就,他一生坎坷,历经磨难,脾气暴躁在所难免);另一个可能来自于老公自己幼年的心灵创伤——老公姐弟六人,他排行最小,婆婆怀着他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家人因公公的成分问题,被从县城下放到偏僻的农村,缺吃少喝,公婆实在养不起那么多孩子了,所以老公一生下来,就被送人了(想想襁褓之中,离开母亲的怀抱,表面上小孩不知情,但从心理上来说小孩对外界的事情是有感应的),老公的舅舅得知此事,心疼得很,又把老公找了回来,对公公婆婆说:“前面几个孩子都养了,难道这一个就养不了了?要是你们不愿意养的话,我抱走养!”公婆又羞又悔,才把老公养在身边。这件事,是当初老公和姐姐们当笑话讲给我听的,但我想,这一定给老公造成了的心理伤害,他那么小的时候,就被认为是多余的人。尽管后来,公婆哥姐对他很疼爱,但那时的阴影还是留在他心里了。
之所以泣血回顾这么多往事,是我想分析我们之间产生问题的根源。我敏感,他执拗,我越觉得他伤了我,跟他怄气,他就越觉得我小肚鸡肠,无理取闹,不肯说一句软和话。所以我们就一直僵着僵着,直到我认为爱已不在,幸福已走远。但是为什么我们结婚后很长时间我没有这样的感觉呢?张德芬指出,夫妻之间的感情有一个蜜月期,蜜月期内,双方互相欣赏与包容,无视对方身上的缺点,生活才和谐。而过了蜜月期,互相之间不再有欣赏与包容,就会产生矛盾,不断累积的结果,就可能导致感情受挫。原来如此!不是他变了,他性格似乎一直如此,说话方式似乎也一直如此。只是我的心态变了,我太过敏感了,那段时间,我一直期望从他那里,得到更多的关心、体贴与恩爱,但是我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因此,我特别失望、伤心、难过。我无法面对自己内在的不舒服感受,就把负面情绪投射到他的身上,在双方的关系中,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受害者,而我也只有像作者所说的那样,从受害者的脆弱情结出发,去接纳,去整合,才能最终跳脱受害者牢笼,迎回我曾经的幸福。
所以,根据书中的观点,我开始观照自己的内心,检视自己的情绪,也按照书上提示的一些方法,修炼、充盈我内心的空间。
臣服——对不可改变的事实的臣服。读张德芬的书,“臣服”这个词,给我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撞击。一直以来,我总是恨恨不平,为什么上天要选择我,让我承受听力不如别人的痛苦?张德芬指出,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而从来不懂得臣服。我就是个不懂得臣服的人,我一直在抗拒这个事实,总想跟别人一样,甚至总想比别人做得更好。当做不到时,痛苦便找上门来。上学的时候,我一直努力学习,怕听不清老师讲课,总是坐在前排:中小学时,排座位大部分是按学习成绩排的,我非常用功地学,是为了考取好成绩,以便在排座位时挑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大学之后,教室的座位不固定,我总是尽可能早地到教室,坐到离讲台近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努力,虽然听力有缺陷,但我却一路向前,一直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上班后又在职读了博士。但是,上了班,走上社会,遇到的人复杂多样,不可能都像学校的老师同学那么包容,有时候,尴尬总是难免的。尤其是在工作中,很多时候,我做不到像别人那样挥洒自如。我那段时间的痛苦,其实除了跟老公的矛盾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学方式改革,原来那种“满堂灌”的方式越来越不受欢迎了,而研讨式教学、互动式课堂越来越受欢迎,但就我的情况,我无法驾驭这种课堂。传统的教学,只需把自己研究的东西在课堂上表达出来即可,但互动式课堂,却需要倾听来自四面八方的观点,然后进行总结、引导、概括。我的听力,应对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并无太大的问题,我最怕的场合,就是很多人一起,你说一句,他说一句,我根本应付不来。所以,教学方式改革之后,我发现有些课我不能上了,作为一个教师,这是多么可怕的情形!所以我越来越我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再加上与老公之间的问题,悲观、痛苦的念头像如阴云一般,罩在我的头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多亏张德芬,让我认识到“臣服”这个词,除了原来大家普遍认为的带有贬义的意思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含义,那就是,对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从内心上心悦诚服地去接受,不再抗拒它带来的痛苦。对我来说,耳毒性药物造成的听力损失,是目前医学上无法攻克的难题,虽然,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听从了医生的建议,配了助听器,但是,就我自己的感觉,助听器只是把外界的声音放大,而我呢,对外界的声音,是感知的清晰度不够,放大的声音,让我听起来更嘈杂,心里更烦乱。所以,臣服于听力不好这个事实,不再抗拒它带来的痛苦,不再反复问:为什么、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上帝既然选择了我,一定有它特别的理由,一定是想给我与常人不同的功课让我去做,我只管去做好自己的功课就行。所以,我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快乐,也接受人生的不完美,而甘心情愿地学习”臣服”的功课。
转念。转念是艰难的,但幸运的是我做到了。与老公之间的问题,当我意识到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心态问题后,我开始平静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内心不再那么敏感,当他用我所不喜欢的语气与方式说话时,我慢慢能够包涵他、宽容他、体谅他,因为,曾经,他也是个“受伤的小孩”。他发脾气也好,说话难听也罢,我只当是那个“受伤的小孩”在发泄罢了。我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跟他交流、沟通,如果我实在受不了,还有沉默可以选择呢!尽量少与他冲突,尽量少跟他制气。工作上的事情,确实自己无法做好的地方,就不再强求自己非要去做好,比如,上不了互动课,就不上;研讨式教学,做不了主讲,可以跟同事配合,做助讲。这样,无非就是课时少点,少拿点课时分,少拿点绩效奖,评职称时吃点亏,当然,课上得少了,余下的时间就安安静静写点东西、做点研究也行。近几年,我接连主持完成3项省部级课题,去年,作为主持人,我又中标1项省级课题,目前正在研究与写作中。另外,我对单位也要心存感恩。当初,我研究生毕业时,因为学的经济学,我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广,热门的保险、金融行业其实是我最想去的地方,但父母、导师、还有老公(那时还是男朋友)都异口同声地反对,他们都觉得学校最适合我,接触的人不太多,没有那么多麻烦事,所以,我只能把眼光放在省城的高校,可选择的范围一下子变得很窄,但当我前来单位应聘时,没有那么多的笔试、面试环节,也没有遭到任何的碰壁、失败,仅凭一个小时的试讲,我就赢得了工作机会,顺利地不敢想象。别的不说,单就这份知遇之恩,我就应该感激。
改变。臣服、接受与转念,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那个消极、抱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我能用爱与感恩的心态去接纳所有我所遭遇的问题,并主动地放下之后,神奇得很,真的如张德芬所言,我的态度的改变,随之也带来了老公态度的改变,他也慢慢变得平和,说话不再让我感到那么冷酷,人也变得可亲可爱起来。我又重新看到了最初他吸引我的那些优点:英俊,潇洒、真诚、刚强、负责任、有担当……他为我和儿子缔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他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不知那段时间,我为什么就只盯着他的缺点,而看不到他的优点呢?感谢张德芬,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也重新发现了老公的可爱之处,我们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缓和,那种针锋相对、剑拨弩张的气氛也很少在我的生活中出现,我头顶的阴云也随即散去,原来,我们曾经的幸福,其实并没有走远。可见,培育自己心灵的力量,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和谐、更快乐。你变了,别人也会变,世界也会变!“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张德芬如是说。
这篇读后感,断断续续写了很长时间,有时候想放弃,因为不太愿意去回顾内心的痛。一直以来,我习惯于有苦自己扛,有泪自己吞,所以,没有人知道,那期间,我走过了一段多么艰难的心路历程,我一步步地跌入痛苦抑郁的深渊,又一点点地从泥淖之中爬出来,慢慢平复心境,走进平和的心态,而在这个艰辛异常的过程中,张德芬的书给了我久违的温暖和巨大的力量,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的内心产生了强大的共鸣。说心里话,很荣幸在我人生困惑之际,读到了这几本书。是它们,给我带来了安宁,带来了阳光,也让我意识到内心的平静是如此可贵。虽然写了这么长的读后感,但我还是不能认为自己完全参透了书中的内容,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作者提倡的诸多灵修方式——素食生活、修佛坐禅、练习瑜珈、意念冥想等,我一样也没有体会过(没有时间去做,而且,张德芬在书中描绘的幸福境界———内心的爱、喜悦与和平,我觉得,转念那一步如果能够得到,外在的灵修方式其实不必采取)。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我认为自己根本谈不上灵修,我只是汲取了书中于我有用的观点,观照自己的生活,转变了曾一度忧郁的情绪和消极的思考方式;我也并不欣赏作者对于所谓不幸婚姻的那种逃离方式,因为作者尽管一直在强调要做好自己,却历经两次离婚,其中两本书中的主人公——《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若菱、《活出全新的自己》中的幸雄与向东,也都因无法解决婚恋中的矛盾而走出了婚姻。既然作者认为,灵修,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开悟与改变来影响周围的人,那么为什么不能为自己当初选择的婚姻对象负起责任,给自己,也给别人一个改变的机会呢?我觉得,让自己成为爱与光的源头,不断将平安、喜悦带给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不让身边的幸福轻易从自己的手中溜走,灵修才算达到了圆满境界了吧!
这篇读后感,同时也献给我的朋友S,半年多前,我们有一次很长的聊天,她告诉我,她内心存在着无法排解的苦恼,我向她推荐了张德芬的书,当时,我说:你先看,我回头把我自己的理解写出来,跟你分享。因为那时,我已经从书中悟出很多东西,并已经走出心理的阴影。但观照内心,观照自己的生活,已经很难;而要把脑子中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更难,有时总是觉得词不达意。今天,这篇仍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思想的读后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待,给朋友一个交待,我希望她比我的体悟更深,这几本书对她的帮助更大。
最后,让我用张德芬的一句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吧——
“我深信当你把你的内在世界调整得很好的时候,你的外在世界就会自然而然变得很顺利。”
感谢张德芬!
美丽的沙河公园作文
发现美丽作文
我为我师我能行我的课堂教学心得作
课后小练笔:父母的爱作文
“迪士”小蚯蚓作文
心灵牧场作文
“爱”就要承担第七届书香班级点评
豆豆作文
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作文
我的青春里有陪伴老师篇(垄上行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