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舞钢市枣林乡的一个小村庄,沐浴着祖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路走来。我见证了舞钢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可以说是今非昔比,一言难尽。 回顾三十年家乡巨变,家里的房子和房子的故事当然是我最有感情的回忆,借此国庆机会,回忆国家的发展,回忆家乡的巨变,回忆亲人的往事,感慨万千!
我家第一处房子是爷爷留下来的老房子,在乡下的老房区里面,那处房子其实就是三间茅草房,那处老房子什么时候建的我也不知,只记得奶奶说过民国时期他们就已住在里面,也就一九四几年以前的事了,比起新中国成立还要早。奶奶每当回忆当年的生活就要情不自控的留下沧桑的眼泪,给我们讲了好多建国前的艰难生活。那时候,家乡因受到日本人的侵略,大家经常都是躲在家里,关起家里的木门,插上上下两条大木栓,当然还是没有现在的防盗铁门那么安全了。老房子虽小,但是五脏俱全,西屋堆放杂物,堂屋与东边卧室无阻隔,大概有2-3平方米的角落建了一个灶台,就算是厨房的位子了,灶台旁边放了一张大案板加几张板凳就是吃饭的饭厅,饭台旁边紧挨就放了一张木制大床,约1.5X1.8米,挂着棉质的已变成黄褐色的老蚊帐,我们小时全家四口就睡这样一张床。
据奶奶说,我爸爸就1949年在这间房子出生的,爷爷奶奶一家9口人一直就住在这三间房子里面,到了爸爸结婚也就是1973年左右才腾出来给爸爸结婚用,我是1975年在这间小房出生的,在这间小房间也生活了5年时间,所以才有了上面的儿时生活回忆。
生活挤迫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有一个熟识的亲戚95年在城里买了一套商品房,我们很羡慕他,他一直感慨的说当年15平方住10口人,现在几口人住一百多方已是很满足了。说的就是国家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啊!
家里第二处房子是爸妈在乡下1980年左右建的,到现在也有30年了,那时农村建新房是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改善的标志,爸妈的房子是在老房子的宅基地上建的,原先的用地可以盖四间房子两间陪房,围成一座小院。那时家里穷,就先盖了其中四间主房,当时盖房子约花了四五千元,盖陪房还要亲戚借钱帮忙才能完成,后来为了还债家里省吃省用几年,才算把债务还清了。
爸妈的房子是村里第一批新建的房子,家里人引以为荣,其实房子用的也很拥挤,主房里面又是用布帘隔成两个空间,里面的空间放了两张睡床供一家四口人睡觉,外面空间摆了一张条几一张八仙桌、几张木凳作为客厅用途,这样的条件当时在乡下已是很了不起,经常有亲友到我家做客,夸爸爸有本事才能建了这样的新房子。80年代初,那时万元户就是富人的代名词,30年后的今天,万元也就购买几平方的房子了,不知是应该高兴还是不高兴呢?
家里的第三处房子是爸爸到市一中工作后单位分的,三四十平米的地方,但也是两室一厅,厨卫齐全,与以往一室一厅、两家共用一卫生间的家属楼比已经是很好的布局了,可孩子越来越大,我和年龄差距很小的弟弟挤在一间屋子里很不方便,所幸很快我上了师范住在学校,弟弟也很快考入了大学,家里松散了许多。毕业参加工作我住校,因为离家较远,一直到1993年老公买了一套70多平米的二手房,我们结婚、女儿出生都在这所二手房里。2001年,我和老公买了新房,三室两厅,140平方米,装修虽然不够精致,但也布置的温馨舒适。妈妈也吵着要换房子,现在老两口住的房子她觉得不满意,尽管也重新简单装修了,弟弟在郑州有自己的房子,只剩爸妈两人,可用她的话说,在房间里转个身都觉得困难,房子太小出气都不顺当。女儿八岁了,每每听长辈感叹生活的巨变,她总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在她的记忆中,以往的窘迫生活只在电视中才有。
家里的三处房子见证的是我家三代人的居住生活,从老社会到新中国,从闭关自守到改革开放,从计划分房到房改补助,那是中国发展的几个里程碑啊!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