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心灵之旅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3-20 10:37:34 作者: rapoo

心灵之旅

在“中国教师俱乐部骨干群”里看到了“心灵之旅”小组发布的参加“心灵之旅”活动事项之后,我就和孩子们一起,踏上了心灵之旅的征程。我们且行且思,且思且行,做一程,想一程,程程动人情。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一路看到的风景!

第一程 回信了

我拿着一打稿纸,刚走上楼梯,就有孩子看见了,问我拿的什么。我说是“心灵之旅”的回信。孩子一听,兴奋极了,大声吆喝着“回信了,回信了”,一边就狂奔进教室,向大家报告消息。等我进班,孩子们已经端坐在座位上,一个个喜气盈盈,恭候我的大驾,不,应该是“回信”的大驾光临了!

一张张看似平静的小脸儿背后,我知道,他们是在极力掩饰自己想要跳出胸膛的激动的心。是呀,自从五月二十九日邮走我们的信件之后,孩子们就开始扳着指头数日子,等待回信了。一天能问好几遍:“老师,回信了没?”但由于联系的原因,信件迟到了几日,在这样渴盼的日子里,收到远方的回信,怎能不令他们喜出望外呢!

第二程 聆听心声

我选了几篇有代表性的家长信件,又选了几篇有心理咨询师刘慧老师点评的学生信件,在班里给孩子们读读。

先读了一个孩子的信,孩子写道:“爸爸天天想着怎么给家里挣钱,考虑养什么东西挣钱快,爸爸就天天看电视养殖频道,看的时间也不短,但总没见爸爸动手干什么。不能老说不做呀,天天看电视也费钱。爸爸老要求我做事认真,学习要在九十分以上--------提出的要求太高,我达不到啊。”

读着孩子的信,那张稚气的脸,就在我眼前浮现。怯怯的只敢在这里提出的意见,显得那么苍白。字里行间,没半句指责与诘难。可是,我们在指出孩子错误时,会是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诚惶诚恐地、谦卑地点出他们的缺点嘛。我们总是把斥责写在脸上,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不满倾泻在孩子身上。正如刘慧老师点评的:“不知道这位家长看到孩子的信,会不会脸红。我们怎么要求孩子,自己却不身体力行。”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阿拉巴马州红石军工厂举行阅兵仪式,检阅官是位上校。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上校鹰隼一样的眼睛锐利地扫视着队列,突然他发现了什么,径直走到一位士兵面前,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厉声命令道:“把口袋上的扣子扣好!”那位士兵非常慌张,结结巴巴问道:“现在吗?长官?”“当然,马上!”军官回答。于是,士兵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把上校口袋的扣子扣上了。这位上校一眼就看到了士兵的扣子没扣好,却没留意自己的制服有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不也像这位上校,只盯住意孩子的缺点不放,从没想过自己有什么不足。而我们,恰恰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

第三程 回声

读着刘慧老师的点评,孩子们频频点头。我想,这些话是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替孩子们所说的,反映了孩子们最真实的内心表达,当然也说到了我们班孩子的心坎里。读完信与点评后,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传阅。有孩子跟我说,希望把信拿回家里让父母看看,特别是心理咨询师的点评,希望家长看后能有所触动。我说可以,但有个任务:家长看完后,希望家长写写自己的想法。孩子们满口答应,揣着期盼与不安回了家。我也很期待,不知家长们看后会怎么想。

第二天:

一个孩子跟我汇报,他父母拒绝发表任何意见;

一个孩子拿来了爸爸给一名名叫梦果(梦果小朋友在曾在信里说自己的家长不信任自己)的小朋友的回信,信是这样写的:“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这是天下父母一样的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高高兴兴,茁壮成长,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理解妈妈的心,啊。”语气之委婉,用词之客气,让我很难想象出自一位男家长。虽然还是希望孩子理解家长,但毕竟能看出,孩子微弱的呼声触动了家长内心最温柔的那部分,没了明显的说教,满是商量的口吻。

一个孩子带来了妈妈的读后感言:“亲爱的孩子们,父母理解你们,你们同样也要理解父母。父母对你们的管教也是出自对于你们的爱。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害怕你们走弯路,不努力学习。”

------

第四程 我的反思

读了孩子们的信,我觉得有这样的共性:孩子们觉得家长对自己要求太严格,自由空间太少;很多家长多忙于自己的事,很少静下心来跟孩子谈心;说教太多,沟通太少。总之,家长对孩子缺少理解。

读了家长的信,也发现家长们有这样的共识: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我们很爱你们;孩子还小,人生经验不足,不严加管教怎么能行;教育孩子尽管有时方式粗暴,但那也是为了孩子好,出于对孩子的爱,希望孩子们理解。一句话:理解我们吧!

归根结底,双方的共同需求都是要求对方理解自己,几乎没有一封信说自己理解对方的做法。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但都苛求别人理解自己,为什么没人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别人呢?是不是像老人们常说的:“不到哪个年龄,不知道那个年龄的事”?

我也迷茫了,家长与孩子怎样沟通呢?要建立怎样的关系才算最理想的呢?间或没有这样理想的模式,而是需要不断的在磨合中成长,在成长中磨合呢?

这几天的活动,也引发了孩子们的深度思考,开始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一个优等生这样写:“小学毕业,将会升入初中,面临人生中巨大的考验。无法再回到的童年是那样的遥远。1——3年级,我一直把优等生当成一种荣耀,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我越来越对这个称呼排斥。多想和爸爸妈妈坐在一张桌子旁谈心,但没时间,我们都很忙。爸爸八点左右回家,妈妈在电视前徘徊,而我,每天必须坐在书桌前,做那做来做去还是那么几道的奥数题。”

我被孩子们的愁绪所困扰,怎么办?换我们来当家长吧,让我们以孩子的身份,设想自己当家长,我们能不能到个好家长呢?

我问那位优等生:“做孩子有如许烦恼,如果你当家长,会不会是个好家长?”

“肯定是!”他一脸自信,“ 我把家长的所有缺点都改掉,一定当个好家长!”

另一个女生马上反驳:“不可能!哪有十全十美的人!”

是呀,天下物无全美,谁有自信当个好家长?举手者寥寥无几。谁觉得自己不可能当个好家长?举手者也没几个人。更多的孩子都在思考——自己能胜任吗?我们在指责别人的不足的时候,为什么没想想换了自己会怎样?

我们写一写吧,自己当了家长后会怎么做?孩子们拟了几个题目:《长大后,我成了家长》《孩子,我想对你说》《我的孩子是这样成长的》,任选一题或自拟,写一篇文章。

第五程 未来的家长是这样的

孩子们的文章交上来了,看后令我感慨不已,孩子们所理解的家长,已远远超出我所能想象的他们能达到的境界。在文章中,他们或是把自己家长的错误改正变成自己的优点,或是谈自己理解的家长的教育模式,显得游刃有余,侃侃而谈。真是不能小看了他们啊。我随手拿了几篇在班里宣读,读完一篇,我们一起点评一篇,以下是我和孩子们对未来家长们的审视——

未来的家长是这样的

我和孩子们的点评

教育的方法

张铭丹

如果让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一定不会把孩子当傀儡来随便使唤,更不会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一犯错误就打就骂,我会用自身作为一个榜样,来教育孩子。

听过这样的小故事:一个孩子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喝酒、赌牌,母亲也是天天麻将场上混日月,孩子从小没人管教,很快便学会喝酒、吸烟、赌钱,并且上了瘾,这样的孩子的未来,能好吗?为什么孩子会这样?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呀!一位报社的编辑,他的儿子作文竞赛得了一等奖,大家都说是他给孩子开了后门,但其实是:他和妻子都喜欢读书写文章,儿子耳闻目濡,自然喜欢上了写作。所以,我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做孩子的好榜样!

我还会给孩子极大鼓励。假如某次孩子拿了张考零分的试卷,我绝不会打他骂他,我会对孩子说:“孩子,只要好好学习,下次肯定考高分。再说你考了零分,别人考了100分,说明他们只剩下退步了,而你,还有足够的进步的余地。不要灰心,下次努力。而且我的要求也不高,八十多分就行,别把学习当负担。”

给孩子精神的需求比给孩子物质需求更加有用。周末或是假期,我一定不会给孩子太多作业负担,我会让他自己设计计划,要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假期的快乐。我会和孩子一起挑选一套较合适的复习资料,并挑几本有意思的图书,引导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快乐的假期。

我不赞同对孩子太溺爱,更不赞同对孩子太严厉,每天板着脸,一副家长的样子。我会和孩子商量过后在共同决定某件事,小事会让孩子自己做主,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

父母常给孩子许多压力,但确实为孩子好。如果教育方法得当,父母与孩子就可以用心去理解心,就会减少许多现实的许多不如人意。

注:这个未来家长的理论水平较高,讲起做家长的道来一套一套的。言为心声,纵观孩子所谈的教育方法,集中在民主二字,这,也可能正是现实中孩子们所欠缺的。

我的孩子这样成长

王振泽

我的孩子上学了,回家有家庭作业,我让他坐在座位上,好好写作业。不会的题我交给他,我也不会的,就上网查资料。每个星期天,我都会为他改善生活,让他多吃一些健康又美味的蔬菜。我会给他报个特长班,一个就好,多的不需要。我会在家安个意见箱,儿子对我有什么一件可以写在纸上放到意见箱里,我们好好在星期天交谈交谈,然后实施我认为对的、他也很赞同的意见。

如果孩子向我要钱,我会给他,但不经常给。么偶当他表现好或者生日时,我会奖励他一本喜爱的书,让孩子喜欢阅读。

孩子的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但现在的我们却每天要不停的学习,就像一台没有生命的机器,我的孩子,绝不会让他成为这样的人!

我的孩子是这样成长的

曹晓瑞

每一个降生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都是父母的宝贝。我会想起我的宝贝的成长经历:宝贝,从你属于我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决心将你培养成虽不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也要是一位有作为的人。

种树必培其根,那我就得先吧自己的孩子品质和心理培养好。因为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长大后的人格,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是很重要的,我和孩子之间的代沟,我会尽量的去弥补,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好妈妈和倾听者,也尽量不干涉孩子的自由,不会怀疑他,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因为我知道我的宝贝是最棒的!

再者,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在孩子上学前,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种自我需求,是给自己学的,不是为了给别人。如果考试不理想,我不会火上浇油,虽然我也很生气,但想想我小时候考不好,爸妈是怎样教育我的,只会发脾气也是没用的,应帮助孩子找原因,下次不再犯同样错误。我还会让孩子自己反思,这次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么差?为什么自己会错?尽量不让孩子在同一地方跌倒。

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己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也不去为难孩子。不要让孩子做不了,以致有坏的念头。

不管怎样,我一定要为宝贝创造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评:

孩子们都懂得言传身教的道理啊。

学生评:

好想得开的家长啊!

不知若干年后,他敢不敢这样对孩子说。

我评:

是的,我们做家长的,总是很辛苦的赚钱,说是为了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还不太了解钱多少的真正意义,况且他们的需求也不是太高,很多时候都是家长在引导着孩子消费。孩子所需要的,恰恰是家长忽视的:一句真诚的鼓励,一次贴心的交谈,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学生评:

这段话有多少个“我”?还设意见箱,形式虽然民主,但却步步以自己为中心,实在矛盾。

我评:

设立意见箱,这个主意还是不错的,充分体现了这个未来家长的民主意识。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可能会更舒服的成长。但民主的尺度不太好把握,偏左就是独裁,偏右就是放纵。看来,民主应是未来家长们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

注:

第六程 孩子们的反思

尽管未来的家长们,都是把自己父母的错误做法加以改正,力争做个比自己父母好的家长,但从孩子们的点评来看,他们对未来家长的做法提出了质疑,指出了缺点的存在,连那个“我把家长的所有缺点都改掉,一定当个好家长”的王振泽,此刻也失去了当好家长的自信。正像王佳硕点评马思宇的那句话:“改是改了,但是没正。”是呀,做个好父母,不是很容易的事。既要努力工作,养家糊口,又要教育子女,对他们爱护、理解与关怀,实属不易呀!很想知道孩子们悟没悟到这一点,能不能就此理解父母的不易与良苦用心呢?

六篇文章读完后,我问:“谈谈自己总的看法吧。”

刚才还对别人文章指手画脚的孩子,却一下子陷入了沉默。

“怎么了,无语?”

一个孩子犹犹豫豫站起来,也没敢站直了身子,仄歪在桌子上,说:“当家长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另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说:“做个好孩子不容易,做个好家长更难!我现在算是知道了,父母辛苦了。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牺牲一切,我们向爸爸妈妈致敬!”

“理解是相互的,不能只要求家长理解自己,还要多站在家长的立场,理解家长才行啊!”

“我们以前总是要求父母这样那样,觉得父母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其实,不好的首先是我们自己。做个好孩子,自己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学习,让家长少操心,不就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在一起了吗?”

-------

父母难当,是此刻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看着孩子们凝重的神情,我也觉得责任的重大。没有谁天生的会当父母,我们做家长的经验,很多直接来自父母,并且在当家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成熟。所以,家长和孩子应是一起成长的,做家长的就没必要把自己看得太像个家长,要在与孩子在一起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改进。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方法适不适合孩子,孩子最清楚,正如穿在脚上的鞋,美不美观,别人说了算,合不合脚,脚最知道!所以要多和孩子协商,多问孩子的感受,与孩子一起成长。

读书人网 >四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