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周六之约学习文言文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学习文言文之《为学》
傅录安
“天下事有难易乎?”这个问题不知问过自己多少次,也不知道自己心中回答了多少次。可每当遇到困难时,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说一句,“这事真的太难了!”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语文总认为是简单一点的,可数理化就相对难一些了,但是每个班都会有数理化特别好的同学,我们往往归纳为一致的结论:“他们太聪明了。”事实上是这样吗?可我们经常又说,人的智力差异并不大,那为什么我们的数理化就不如别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彭端淑的《为学》一文,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肯去做)之,则难者亦(也)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做)学(学问)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天资、天份)之昏(愚笨),不逮(及,比得上)人也,吾材(才能)之庸(平庸),不逮人也;旦旦(每天坚持)而学之(这里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久而不怠(懈怠)焉,迄(等到)乎成(学业有成),而亦不知(知道)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聪明),倍(超过)人也,吾材之敏(敏锐,引申为出众),倍人也;屏(同“摒”,与“弃”义同,放弃)弃而不用,其(指这种人)与昏与庸无(没有)以异(不同)也。圣人之道(指孔子的学问),卒(最终)于鲁(曾参,孔子的学生,据说并不聪明。)也传(传承)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并不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然(这样看)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常规、规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由此来看,人的愚昧与聪明,难道就是一成不变的吗?)
蜀(今四川)之鄙(bǐ,边远的地主)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名词作动词,说)于富者曰:“吾欲之(动词,到,去)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凭借,这里是倒装句,应该是“恃何往”)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多年)来欲买(雇用)舟而下(顺江而下),犹(尚且)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到了)明年(第二年),贫者自南海还(回来),以(把经历)告富者,富者有惭色(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距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立志,顾(难道)不如(比不上)蜀鄙之僧哉?
是故(因此)聪与敏,可恃(凭借)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受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如果说上期我们学习的《口技》是记叙文中的典范之一,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为学》则成为了议论文学习的佳作了。
一、论证严密。
课文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第二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通过举例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第三、四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
全文始终以对比论证的方法步步推理,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事例论据则选用“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与“蜀之僧”的故事,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所以,从论点到论据的选择,再到论证方法的运用,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精准、严谨、合理、有力,成为了初学议论文时借鉴的佳作之一。
二、论据精典。
本文告诉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之为学,贵在有恒。无论先天条件好坏,天资高低,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主观努力。
正如文中的蜀僧,贫僧“吾一瓶一钵足矣”,两个“一”字,表现贫僧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而富僧则更多地去寻找外界的因素,忽略了主现意志。文中以蜀僧去南海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完美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事在人为的道理。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这一道理。
三、意义深远。
故事不仅仅告诉了我们人要有志向,还告诉了我们,有了志向还要不懈地去努力。蜀之贫僧正是在目标的引领下,克服困难,靠着顽强的毅力,带着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全文围绕“难”与“易”展开论述,最终落足于“自力”,一气呵成,层次分明。对我们现在的学习与生活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关于本文中文言文常识,我们来做一个梳理。重点学习“之”字的用法。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代词,指天下事。这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用法。一般用在动词后)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助词,“的”,是至今仍广泛使用的用法。一般用在名词与形容词或代词与名词之间。)
3.吾欲之南海。(动词,“到”的意思。这已经是不太常见的用法了,整理一下,也不会太多。特点是用在表地方或方位名词前。)
再例:至之市。(等到了集市) 《郑人买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这是本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一种用法。特点:用在主谓短语(名词+动词)中间,这个主谓短语又是这个句子的主语,这时,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用翻译。往往是前后两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这个“之”字在第一个分句中。)
再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特殊点,是主谓短语作了句子的宾语。)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字词,学习语法,学习思想,更要养成在思考中善于积累和总结的好习惯。正如《论语》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只有“温故而知新”,才可以在日积月累中学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