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的:读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心情的感受。的确如此,一本好书可以让你废寝忘食,让你忘乎所以。在午后、在深夜,在暖暖的光线下,泡一杯热茶,斜躺在床上,任悠扬的乐曲在室内回荡,沉醉在那美丽的文字里,多好的享受啊!遨游在书的海洋中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它可以使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一份正义与友善,一份智慧与思考,一份快乐与幸福。

让我领略到读书的这一幸福滋味的,首先要感谢我的母亲。母亲是位教师,当时的工资大概每月只有几十元,可她每年都会给我们订阅《少年文艺》、《儿童文学》这两种杂志,在当时,好像也只有这两种期刊杂志比较适合小学生看。至今回想起我的小学生活,印象最深的依然是每月这两本杂志如期而至拿在手里时的兴奋与自豪,要知道,当时我可是全班唯一一个订阅杂志的学生啊!接下来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了,先是读自己最感兴趣的,读完以后,再从头开始,把剩余的文章筛选一遍,读略感兴趣的,如此下去,最终把一本书上的内容全部看完。现在依稀记得,当时留在最后看的好像总是一些通讯类的文章。现在想来,正是这现在看来少得可怜的杂志让我受到了很好的文学启蒙,开阔了我的视野,愉悦了我的身心,使我的童年生活多彩起来。

其次,要感谢我的同学。上初中以后,当时班里有着浓厚的阅读氛围。很多同学都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来,互相交换,共享这珍贵的阅读资源。“书非借不能读也”在我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记得有一次寒假刚开学,我借到同学的一本金庸写的《倚天屠龙记》,晚上写完作业就开始看起来,直到早晨母亲叫我起床时才发现我还在看书,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读了一夜。当时天还冷,取暖设施又差,印象中丝毫没有冷的感觉。就这样,在同学间的辗转借阅中,我读完了金庸、梁羽生、琼瑶的全部作品。
正是由于尝到了阅读的甜头,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所以在上师范的三年时间里,我的阅读面进一步拓展,自认为涉猎还是比较广泛的: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地球的红飘带》、有关江青的《蓝萍外传》、毛主席的《毛泽东诗词鉴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小说、汪国真的诗集、三毛的几乎所有的作品……大量经典的、优秀的外国小说诸如《简爱》、《羊脂球》、《蒙田随笔全集》、《安娜卡列尼娜》……也进入了我的阅读视线,在同学之间也算是读书颇多的一个。
凯勒说: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的确如此:读
至今不能忘记读杨绛的《我们仨》时所给我带来的启迪与震撼。在这本书中杨绛的笔调依然清新优雅,保留着她特有的冷隽幽默,这个家庭中的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在杨绛传神的笔下,跃然纸上,读来十分亲切。他们性格各异,志趣相投,都将读书治学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们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们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深受感悟启发,获益匪浅。这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动我,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确切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每每读到一本好书,都会沉浸在它的铅字墨香里,一个个字符就像一个个充满灵气的小精灵争先恐后地闯入你的视线里,一种不言而喻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学生们。站在三尺讲台,面对学生渴盼知识的双眸,我不能捉襟见肘。我蓦地发现,我还应该广泛阅读一些学术专著,教育名著,汲取书中精华,增长教育智慧。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珂、陶行知……大教育家伟大的理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优秀教育理念和教学设计,则是我工作的好帮手,更有助于我游刃有余地开展工作。作为一名语

安意如曾说:“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其实,阅读一本好书又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呢!
热爱读书吧!读书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扇春光四溢的窗户,读书就像在品赏一杯杯清香的绿茶。就让我们沐着醉人的书香,伴着知识的甘露,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