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高万祥老师曾经在书友沙龙会上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让我的心灵很受触动,那种感觉直到现在仍然非常鲜明,让我有一种写出来的冲动。
那是一个有关阅读者的故事。也是一本书,名字叫《生死朗读》,讲得是一个叫安娜的电车售票员和一个学生伯格的一段畸恋:二战后的柏林,满目疮痍。某天,当少年米夏伯格从学校回家时,突然生病倒地,这时一名叫汉娜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当米夏由黄疸病康复,他找到了汉娜答谢她,不料两人却很快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关系,虽然汉娜的年龄比米夏大15岁。米夏发现汉娜很喜欢听他读书,而他朗读的力量让他们的关系更为亲密。《奥德赛》、《阴谋与爱情》、《无用之人》……一本本读过来,汉娜深深着迷。然而有一天,汉娜却突然不辞而别,留下米夏暗自神伤。8年后,米夏虽然已经淡忘了汉娜,但是那段关系一直是他最甜蜜的回忆。已经是法律学校实习生的他在毕业之前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就在这时,米夏与汉娜又相遇了,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与汉娜这样见面──她憔悴地坐在被告席上,作为一名纳粹战犯!审判开始了,原来汉娜曾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面对事实汉娜供认不讳,所有指控全部承认。审判进行得很顺利,汉娜面临的将是终生监禁……然而此时米夏发现自己仍然深爱着汉娜,而他也无法相信汉娜曾是那样的人,于是他开始调查整个案件始末,直到最后他发现一个秘密,一个导致了这比忏悔更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汉娜不认识字,伯格一下子明白了以前发生的很多的怪事--------为什么每次当单位要提拔汉娜让她填写表格的时候,她就神秘失踪,不告而别。为什么她和伯格每次在一起,她都一定会要求伯格为她读一段文章,为什么她来到伯格父亲的书房的时侯,她的眼睛里放出异样的光彩……。
汉娜最后的结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故事中所包含的时代意义和政治意义我都没有兴趣深究,真正打动我的是汉娜对朗读的那份狂热和执着。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女子,她是那么不顾一切的捍卫者自己的一种文化尊严,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不识字的秘密,她在伯格父亲书房里时的心情一定是百感交集的吧。她是那么的渴望亲近文化、亲近书本、亲近阅读,残酷的现实却让她感到深深的无奈……
很长时间以来,我的脑海中都鲜明的映射着汉娜在书房里那种悲喜交加的眼神。和汉娜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拥有汉娜舍弃了生命、自由仍然没有换来的文化尊严,我们有能力、有时间、有自由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的心情文字,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我们的“天赋人权”呢?
汉娜这个人物,也许有太多的悲剧性格,但是她给我的启示,更多的是一种督促,一种敬畏,提醒我丝毫不懈怠的走在阅读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