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作文

发布时间: 2020-04-10 10:40:34 作者: rapoo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四)

★在童年时期,记忆是很灵活、很敏感的,如果你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负担过重,它就会成为你的第一个助手。学生在早年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

——第四条《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读着这节文字,不由想起了去年暑假在焦作人民中学举办的那次“读书沙龙”。做报告的几位老师在讲自己的读书故事的时候,几乎都说起了小时候背了很多的书的经历,或《三字经》,或《论语》,或《诗经》,或《红楼梦》,当时背诵的时候是并不懂其中意思的,但在长大后重温这些经典的时候,却发现很多都已经存留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只需要将它们拿出来,进行理解消化吸收。并且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不需要再去挖空心思的冥思空想,竟也可以随意地进行引经据典,随手拈来。

可见,学习在于日积月累。作为老师,我们的确应该“使用记忆的技术”,让孩子早年记忆较多的东西,让他们可以具备有成为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的最基本的素质。

★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经验证明:如果儿童在小学里牢牢地记住这些字,他就成了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但是其意义不仅如此。在小学里获得的读写能力,又是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后掌握知识的工具。

——第四条《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正如苏大师所举的例子那样:“在学习日开始的时候(第一节课上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下今天要学的3个词,例如,“草原”、“温度”、“沙沙响”。孩子们一进教室,就立即把这些词抄到词汇本里,这种词汇本他们要连续地记录三年。他们对这些词进行思考,在它们旁边写几个同根词。这项作业总共花3、4分钟时间。孩子们都逐渐地养成了习惯。”我们一年级的小孩子,也曾经做过类似于这样的积累。比如从冬至日开始的“在农历的天空下”诗词之旅,从《二十四节气歌》开始,给孩子讲了与节气有关的习俗,谚语,背了与之相关的儿歌,民谣,简单的五言古诗,在一次“词语接龙”的游戏中,孩子们“小——小寒——寒冬——冬至”的答案让我不由欣喜了很久。不经意中,很多知识已经住进了孩子的心里了。

语文,重在阅读和积累。说到阅读。不得不提起新教育,我觉得新教育所提倡的“儿童阶梯阅读”与苏大师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晨诵,每天10分钟或15分钟,从一年级开始,朗朗上口的儿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谣,一首首清新的儿童诗,穿越时空的古诗词,富有哲理的散文诗,《三字经》、《论语》一些国学精粹……就这样每天,每周,每月,每年,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给他们的生命增添了一些诗意与厚重。是的,一首儿歌,记住它们可能只需要3分钟,而日积月累,孩子脑子里记忆的东西就相当可观了,且能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与记忆的习惯。

★ 数学方面,在小学的四年教学时间里,孩子们要牢记这样一些运算,这些运算由于经常重复出现,好像已经变成习惯使用的数学公式,如果每一次用到它们的时候都得花费脑力,那是很不上算的。我的出发点是:学生到了中高年级时,不要再让单调的运算塞满他们的头脑,而应当把尽可能多的智慧精力用到创造性劳动上去。

我曾经任教过数学学科,连续8年的高段数学教学,几乎每节课都是在“进行修补地基和巩固地基”。譬如常见的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应用到实际的题中,你必须再多次讲解与强调,速度的概念是什么,怎么判断题中的哪一个量是速度,哪一个量是时间,哪一个量是路程。再如,数学中反复出现的运算是很简单但也同样是令人心烦的一件事情,往往一道题主要的时间不是用在解答上,而是用在最简单的运算上面。然后,每天不得不进行基础练习,每节课前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或是基本的数量关系的判断练习,每天晚上布置基本的四则混合运算,基本的解方程,或是基本的一步运用数量关系解答的应用题。

而一些有经验的数学老师,他们是极其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的,他们心里很清楚,知识的“地基”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是多么重要。他们会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每天做10道口算题,或者每天对基本的数量关系式进行训练。试想,这样的学生到了中高年级时,怎么会被单调的运算塞满他们的头脑?他们尽可能多的智慧精力已经用到创造性劳动上去了。

读书人网 >一年级作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