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生命在场
——我的阅读史
钱理群教授在对《活着就是幸福》一书的序中写道:“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有价值的,它必须是“生命在场“的阅读。”坐下来努力去回忆那些散落在流年里的书,哪些真正走入了自己的灵魂?
(一)
童年的记忆,应该是从那个悬挂在墙上的小黑板开始。
父亲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我几乎是在学校里长大的。印象中窄小的一间屋子,一头放着父亲办公的桌子,另一头堆满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左边墙边是用来做饭,洗漱的,右边墙上就永远悬挂着那个小黑板。父亲就在上面抄唐诗教我念,有时候也读《百家姓》和《三字经》……
和父亲邻屋住着的是学校的老校长,他是学校唯一的一个公办教师,家离学校远,也常住在学校,他嗓门很大,很和蔼,最大的爱好就是讲故事,讲得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几乎每个晚上,我就坐在他对面的小凳子上听他讲故事,讲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之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他讲武松打虎那段,在我面前的小桌子上摆上十个粗瓦碗,倒上水,说:“三碗不过岗。这十大碗进到武松肚里,你猜会怎样啊?”我回答说:“那就要醉啦!”他哈哈一笑,屋里拿着妈妈的擀面杖,做着喝醉酒的样子,晃着步子,往他椅子上的靠垫猛打几棒,然后躺在地上打起呼噜来了。
当时的学校和大队是并用的。有个简陋的舞台,每逢过年的时候,都会请剧团来这里唱戏,锣声,鼓声,唱戏声咿呀不断,热闹非凡。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常常在它上面四处奔跑。老校长也有拿手绝活,唱《卷席筒》、《打金枝》、《花木兰》、《断桥相会》,在舞台上走着方步,像模像样的捋着胡子,甩着长袖,与真的表演倒也很有几分相似。
不知是在学校居住的关系,还是自身的性格原因,童年时几乎没有玩伴。记得学校后院是田地,春天的时候开满了油菜花,蜜蜂蝴蝶在中间飞来飞去,菜香浓郁,放学或是星期,总是一个人走进淹没了头的地里,小心走进蝴蝶的身旁,数它翅膀上有几个小圆点,看它长着什么模样。麦苗还青绿的时候,会有一些开着白色小碎花的草,大人们叫它“风铃草”,我就走在空旷的麦田里,挎着小篮子用一下午的时间采集它们,回到学校,在舞台侧面的一块空地上用小铲挖坑,再把它们种进去。大自然其实也是一本书,它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一颗星,一片云,一朵花,一只鸟,一棵树,一粒石子,一抹新绿,都是她献给这个世界的最神奇的文字。
童年时代,虽然印象中的书籍不多,却庆幸自己可以充分地去阅读大自然,从中保持了对生命的敬畏。
(二)
初中离开家到乡镇所在学校读书,要寄人篱下,和同村一个女同学寄宿在别人家里。
学校附近有个小书店,名字叫“阳光书社”,购置了很多旧书,多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打小说和琼瑶,岑凯伦的言情小说,还有一些杂志之类。学生在这里办上借书卡,交上一些租金就可以了。
我开始在书架里找寻,破旧的杂志里竟也被我淘出了几本纯文学性的《读者文摘》和《散文》,只是这些一入眼便再也无法放得下。一篇篇几乎都称得上经典之作。就给店主建议再进货时选些这样的杂志过来,于是,我也就成为了这家书店的固定之租客了。
现在想来,这些杂志其实是真正走入我的生命的。
《散文》中语言的清丽,精纯,雅致,每读一篇美文都是一种心灵的愉悦。《读者文摘》对生命的解悟和诠释的文字,能让人的心得以净化。也因为读这些文字,自己也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即使功课再紧张,和自己的心静静地交谈,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吧。
(三)
进入师范,因为初中读了杂志的关系吧,写了一些散文式的文字,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最喜欢读的还是《读者文摘》和《散文》,发现图书馆里有《散文》(海外版),不由欣喜若狂。
后来文学社内部有了自己的书架,其实也就是一个书柜而已。这个书柜的钥匙由我来拿,在语文组的办公室里。我从此就有个私人的图书馆了。然后每天吃过饭,或是晚自习,都会打开书柜,就坐在书柜旁的地上,闻着满柜的书香,开始了醉心的阅读。
这时候多是对纯文学性的书感兴趣。《叶圣陶散文集》,《郁达夫散文精选》,《朱自清文集》、鲁迅的《野草》……看小说是从巴金的《雾雨电》爱情三部曲开始的,接着又看完了巴金的《家春秋》激流三部曲,感觉抗争的勇气让人心中涨满了热情。老舍的《月牙儿》,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也都是在这时候读的。走入小说中,发现不能自拔,上课的时候也是沉迷于角色,想想当时的看书应该还是比较注重故事情节的吧,心情随着主人公的起伏而起伏。然后看《简爱》、《呼啸山庄》、《飘》、《羊脂球》、《老人与海》、《茶花女》、《少年维特之烦恼》,最喜欢的是《简爱》,给人振奋的力量,面对屈辱不卑不亢。还喜欢三毛,读了她的一系列作品,羡慕她的从容与潇洒。
读诗似乎是因为文学社的一个朋友在社里出版自己的诗集。自己排版,自己印刷,我也去帮忙,感觉很特别。当时正盛行汪国真和席慕容的诗,找来读了读,觉得很青春,仿写了两首,觉得很幼稚。正好学到诗歌单元,舒婷的《我爱这土地》,《致橡树》,觉得这样的诗的厚重,有种生命的张力,又陆续读了北岛、顾城、食指的诗,感觉很多读不太懂,但读他们的时候心里充满了虔诚,甚至是对诗歌的敬畏。也不再刻意去模仿写诗。同时也喜欢上了宋词,喜欢李清照的清丽婉约,苏轼的洒脱超俗,柳永的缠绵,也常常“为赋新词强说愁“,“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父亲喜欢看毛泽东的书,《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诗词》是他的枕旁书。《毛泽东诗词》我几乎全抄到了摘抄本上,读了又读。父亲喜欢毛泽东的书法,他珍藏有一本《毛泽东行草精选》,闲的时候用毛笔蘸水在地上写,我就蹲在旁边看,有时也会用他的毛笔练练手,觉得气势磅礴,大气凛然。因为父亲的关系,这个时候也喜欢看毛泽东的著作,喜欢看一些书法方面的书。
应该说这个时候读的书都是很经典的,只是似乎没有很好的引路人,或是自己知识沉淀太少,总是感觉读的只是肤浅的表面,只能用喜欢来表达。
(四)
毕业后在一所乡村小学教语文,规模很小,只有8个老师,其中5个都是民办的老教师。学校与田地做邻,寂静恬适。校长是个喜欢种些花花草草的人,校园不大,但环境很让人陶醉。操场东面一块空地,划为几畦,每个老师分一块,用来种菜。我们就在菜地里种黄瓜,西红柿,豆角,草莓,向日葵,白菜,萝卜,花生……经常早起到菜地里分享劳动的果实。
一同分配到这所学校的另一个老师,很喜欢买书,也喜欢藏书,但并没有书柜,只是在办公室里靠墙放了3张长桌子,他所有的书就这么靠在墙边,气势也是宏伟得很的。我就是这里的常客。《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第二次握手》、《张爱玲文集》、《围城》、《人生》、《废都》这些大部头都是这时候看完的。《围城》和《废都》看得不太懂。《平凡的世界》和《穆斯林的葬礼》反反复复看了3遍,还记得《穆斯林的葬礼》很多章节都被自己的眼泪浸泡的发皱了。除了故事情节外,还更注重了作者本身,对序和后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对生命做了很多思考,并写下了感悟,很多都是和着眼泪的。
应该是因为路遥和霍达,我开始看一些教育的书籍,把心思更多的放在了学生身上。看了《班主任工作漫谈》、《教师的语言艺术》、《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班主任工作100例》,这些书给我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后来学校订了《人民教育》、《河南教育》、《小学教学》、《教育时报》这些教育杂志,从这时候开始喜欢上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堂,独特的认字课堂,人文的感悟课文的方法,都让我觉得语文其实可以是更生动,更生活化,更人文化的。在学习《小抄写员》的时候,班上有个学生带来了一本《爱的教育》,我随手翻了翻,竟发觉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然后有时间我就给学生们读这里的每一篇日记,很多时候都是静默的,只可以听得到隐忍的抽泣的声音。这本书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洗礼。这一届学生现在很多都结婚生子了,相聚的时候,还是会提起我们共同拥有的《爱的教育》。
在这里的8年,应该是我阅读经历中比较“生命在场”的阅读了,读的书并不太多,但相比师范来说,看这些书的时候,自己是很大程度的参与进去的,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进入生命的沉思和追问。
(五)
后来有了电脑,做的最多的是在网上看别人的博客,认识了有读书品味的朋友,甚觉自己读书的肤浅,又开始重新思考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开始更进一层了解和热爱舒婷的诗,食指的《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海子的《面向大海,春暖花开》,顾城的诗,冯至的诗,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读了《幽梦影》、《人间词话》、《二十四诗品》、《小窗幽记》,又深觉自己古文功底太浅,很多只是读了表面的文字,并未能懂其精髓,但每日读来,也成了自己的必须。
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梭罗的《瓦尔登湖》、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张文质主编的《活着就是幸福》、李叔同的《禅灯梦影》,这些都是有质感的文字。
《禅灯梦影》中古语很多,与佛有关,很难读懂,但从中可以感觉的到弘一大师的人格魅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其中的哲学意义促人向上。《活着,就是幸福》使我明白证悟生命的美好,需内转,还要向上。
这些人文背景类书籍的阅读,使自己的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提升。
(六)
接触新教育之后,我的阅读道路发生了很大的转折。
铁皮鼓编著的《构筑合宜大脑》,它以“改变教师行走的方式”为核心理念,提倡教师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书中指出:构筑合宜的大脑,必须从五花八门的流行读物中挣脱出来,回归到对根本书籍的研读。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书籍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这本书,而这本书也成为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以及阅读其他书籍的原点。而对于根本书籍的阅读,则必须进行知性阅读。
知性阅读,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方法。要努力与书籍对话。聆听是前提,写下自己的疑惑,写下实践中相关的问题,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与思考。
这种理性的阅读理念让我再一次审视自己的阅读,觉得自己读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凭兴趣,很感性的阅读。对照专业的阅读地图,发现自己所读的书中,最缺乏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阅读,这说明自己的阅读也是偏枯的,需要用更多的理论知识来提升自己的专业头脑。
大量的教育类书籍开始走入我的生活,如《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漫话》(洛克)、《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传统》(刘铁芳)、《教师的20项修炼》(郭元祥)、《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薛瑞萍)、《第56号教室的奇迹》(雷夫)、《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帕克.帕尔默)、《朗读手册》(吉姆.崔利斯)……只是读这些书,并不是可以轻易做得来的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沉静,对照自己的学科,观照自己的教学实践,锤炼自己的专业思想,一路走来,读得很苦,但又的确收获颇丰。
很喜欢干国祥老师所说的几句话,放在此作为结束语,以用来时时警醒自己:“阅读,就是用生命唤醒书本中的故事,就是用书本中的故事,吻醒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