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给教师的建议》(9)
在办公室里,我们不免听到这样的抱怨声:“这孩子,在课堂上很是注意听讲,课下又把公式概念背得滚瓜烂熟,怎么一做题就出现错误了呢?这写不到纸上,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就是苏老在《给教师的建议》第9条《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一节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一是“死记硬背”对学生是有害的,学生为什么会死记硬背?二是如何解决“死记硬背”这个问题。实际上这节内容就是一个关于如何背诵的话题。
提到“背诵”,可以说,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时常发生。比如:数学概念、公式、规律……语文重点段落、古诗文……这些也即是苏老提出的“抽象真理”。对于这些抽象真理的记忆,我们老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重识记,轻思考;重记忆,轻过程”。在检查过程中,学生似乎掌握得很是熟练,背起来如同行云流水,但孰不知,学生抽象思维发展不够,老师没有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事实到抽象真理的理解,没有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们理解性记忆,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实到抽象真理呢?
苏氏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观点——多年的经验使得到一个结论:“如果学生在小学里就能在思考事实、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抽象真理,他就获得了脑力劳动的一种重要品质——他能用思维把握住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物、事实、情况、现象和事件,换句话说,就是他学会了思考各种因果的、机能的、时间的联系。”
读着这拗口的句子,我不下数十遍地思考,这就是让我们教师学会结合知识的具体情况,联系知识本身,联系生活,联系学生实际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真理,直到背会。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或优美的或有人生启迪的段落需要记忆,但是在记忆过程中,孩子们只是死记住每一个文字,而不能较长时间的贮存记忆,这是很大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学语文的我来说,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性记忆知识,是我教孩子记忆的重中之重。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孩子们记忆:
1、理解重点词句,联系文本帮助记忆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语文课文里,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关键词、重点语句在文中又具有特殊意义或特殊作用。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性记忆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扫除字词的障碍,同时对重点词语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记忆文本。
如《故乡的“水墨画”》一文的最后一段:“而今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水墨画’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这段话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徜徉”和“咀嚼”。那么“徜徉”究竟怎么理解呢?在字典里有以下三个意思: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联系文本内容,学生很快就能正确判断,在这里应该选择第三种意思:陶醉于某事物当中。对于陶醉,学生会联系文本内容,故乡菱塘的美,摘菱的美,煮菱吃菱的美,而感受到作者回忆家乡这一美景时的心境,陶醉其中。而对于“咀嚼”一词,学生也能够理解其表面的意思,就是吃。而这个词语还有深层的意义,可让学生在这里继续联系文本具体内容而做进一步的深入理解,作者不仅仅是在吃菱角,更是在品味吃菱角时的那种心境,那种对故乡的怀念。所以,如果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理解透彻了,那么在记忆本段的时候,就会轻而易举,并能保持长久性记忆。
这样,学生通过理解,通过思考,不仅加深了对整个文本内涵的理解,更有益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积累。
2、展开丰富想像,联系文本帮助记忆。
有人说,在智力结构中,注意力是窗口,观察力是眼睛,记忆力是仓库,思维力是心脏,想像力是翅膀。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联想想像这种思维能力有多么重要。
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有意境的文字,对于学生的积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文字仅凭学生的死记,收效是微之甚微的。那么,对于这样的文字,我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展开丰富想像,帮助学生记忆文本。
如《我没有钓到那条鱼》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地面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这段话,是一段借用景物表达心情的段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写作方法。同时,这段文字的描写,也可作为学生写作的积累。因此,很有必要让孩子们记忆。这时,我就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加深记忆。
在这里,我让孩子们抓住文段中的一些具体景物“阳光、树木、树叶、花儿、鸟儿”根据作者的描写,展开联想,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同时注意到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记忆的速度及效果。
这样,学生通过想像、通过思考,很容易地就完成了积累。
3、结合生活实际,联系文本帮助记忆。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才有可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更加地深入。所以,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记忆文本,是一种最为常用也是一种最为实用的方法。这也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实践的方法。
如《阳光很活泼》一文中的最后一段:“信中这么写道: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阳光是可以活泼的,就像孩子的一颗童心。”学生通过理解课文,文中作者的儿子,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把初升的太阳看做活泼的孩子,自然很容易理解文字表面透露的意思。那么,如何深入地让学生理解“自己要有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理解,要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这样一个主题,加深学生的记忆呢?
我是这样做的:一是联系已学知识《题西林壁》一诗给我们的启发:站在庐山不同的角度,庐山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对待事物,我们要用客观、全面、正确的态度,为理解文本埋下伏笔。二是我结合课外阅读《雪化了是什么》一文,让学生联系生活的实际,理解文本中所提到的,雪化后有可能是水,有可能是气,也有可能是春天。生活化的文章,易于学生的理解。三就是结合生活实际,举一生活中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如拔河比赛中,两班对峙后,我班失败的各种见解,有的孩子说失败告诉我们:团结才是力量,不能只注重到自己的付出;有的孩子说,虽然失败了,但是让我们看到了友谊才是第一位的;有的孩子说,在失败中总结出拔河的经验,为下次比赛积累经验……这样的理解,难道不就是丰富多彩的吗?不就是我们所要理解文本内涵的需要吗?
所以,这种结合生活实际的理解文本,更易于学生记忆文本。
当然,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如:按一定顺序记忆文本,联系各学科记忆文本等等。
那么,在这里,苏老还提到一点关于记忆的方法,那就是“对抽象真理、概括的第一次认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我的理解是,对于抽象真理,我们的教学不可能带给学生全面的理解,而最终的理解则是归属于越来越大的学生。那么,在这里,我们要做的则是对孩子初接触时的第一次引导。
现在,我们因为倡导阅读,大部分学校都在进行着阅读实践活动,大量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字姓》,学生通过不同的背诵方法如齐背、个别背,分组背、拍手背等摇头晃脑地坐在座位上用功记忆,这的确达到了“速度快,效率高”的目标,而实际呢,学生并不能把这些记忆的古诗文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学生并没有真正能运用起这些知识来。死知识的不能转化成可支配的财产,只是货物,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徒增学生的负担,别无它用。那么对于这样的积累,我是如何做的呢?
那是2009年,我第一次实践古诗文积累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周一到周五,我与孩子们在早晨的7点45到8点之前这段时间里,共学一首诗。这首诗,由我先抄写在黑板上,让孩子们自由朗读,接着找出重点词句点拨理解,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初步理解的诗的内涵,之后,孩子们进行朗读与记忆,最后将诗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以备日后再次巩固与运用。由于孩子们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在阅读与写作时,就会信手拈来。
理解性记忆对于孩子们的记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断积累知识,对于孩子们的理解性记忆又起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