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情”却有“情”
——远航班农历课程之夏至
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中心小学 李之梅
活动时间:2014年6月20日早上
活动地点:远航班教室
参加人物:远航班全体学生42名
活动主题:走进夏至 迎接挑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6月6日,我们一起在教室里迎来了芒种的诵读课程,走进了白居易的《观刈麦》,了解了芒种的节气习俗和谚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农历的夏至节气,通过诵读诗歌,了解习俗,做好迎接各种挑战的准备吧!
二.简介夏至。
(一)节气知识:
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二)夏至的“三候”。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
(三)夏至的谚语。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5]。
(四)夏至的古诗。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五)夏至的民俗。
祭神祀祖: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三.夏至诵诗。
竹 枝 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学生试读。
2.走进作者。
刘禹锡(约772年—约842),字梦得,汉族,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3.理解词语。
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4.句子含义。
杨柳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这真好像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
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5.诗歌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这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四.课堂结语。
师:孩子们,不知不觉间,二十分钟过去了,我们这次的夏至课学习也接近了尾声,俗话说,“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在这个美丽的早晨,我们一起用诗歌迎接夏至节气的到来,我们一起了解了夏至的习俗和谚语。过了夏至,炎热的夏季才算真正到来,再有不到十天的时间,我们就将迎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升学考试,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复习,冲刺期末,用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这次挑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