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资料的恰当运用很关键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已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上日程。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有不少语文教师就简单地认为,把大量资料在课堂上堆积,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就是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教师自身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于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会删选资料的能力,尤其是会变成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简单汇报,以便大家共享。但资料的运用是否恰当,是能否让课外资料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所在。
比如学习《赵州桥》一课,在让学生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时,我补充了以下材料:
1、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
2、赵州桥距今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级以上的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400年就说明了一切。
我让学生自由阅读资料,而后问:此时,你想说什么?根据自己看到的信息来谈感受。
生:赵州桥,你经历了那么多年还能存在,你真是太坚固了。
生:我觉得李春真是太了不起了。
生:赵州桥真是一个创举,隋朝的人民真了不起!
生:赵州桥真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
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为突破本文的重难点铺平了道路。让学生真切了解到这种高超巧妙的设计可称得上“世界之最”,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还有一个例子。一次听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欢庆》。全文只有两句话: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一节很是热闹的课,却没有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到半节课,学生就开始了骚动,全然不顾身边坐着许多听课的老师。原因是什么?没有人喜欢!即使课堂上充满了花样翻新的教学手段,充满了视听刺激强烈的教学媒体。我想,如果让一二年级学生从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故事和一部好莱坞大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结果也许是故事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因为大片是给成人看的,超越他们的认知水平太多,离他们的心理实际太遥远,再热闹生动刺激的场面也激不起他们心中的涟漪,因为没有共鸣就产生不了兴趣。《欢庆》是一首只有两句话的小诗,语言简洁明了,琅琅上口,只要解决了“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这一难点,全文所描述的意境和欢乐的场面学生足可以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不用那么轰轰烈烈照样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祖国妈妈生日时的欢快场景。
所以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合理的筛选资料,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获才能让孩子们的心灵浸泡在成功的乐趣中,有了乐趣才能打造高效的课堂。
(第二个例子来自武校长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