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永不满足的妈妈
给妞妞放假了,近段时间妞妞的博客一直未更新。昨天妞妞终于说出:妈妈,我想写博文了。其实,在给妞妞放假这段时间,我最想听到的就应该是这句话了。但我没有刻意去暗示孩子,也没有表现我内心的期待。既然给孩子放假,就让她彻底的放松。
给孩子放假是一个手段,一方面是为了调整孩子的写作练习状态,更为主要的是在思考如何让孩子从完成任务到兴趣的过渡,很难,也很漫长,但作为妈妈,必需尝试着引导孩子形成这种转变。这种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将决定她以后写博之路可以走多远。
妞妞重新主动提出写博文,也是有原因的。前几天的阶段考试,妞妞的语文得了99分,作文扣1分,这是照例的。作文题目是写自己的一次尝试,妞妞就把暑假期间写的博文《我摔我滑学滑板》略作修改就直接写到卷子上了。因为是调研考试,题目比较难,以前妞妞做基础知识20分钟就完成了,这次居然用了40分钟。剩下写作文的时间只有20分钟了。妞妞很感慨地说:“要不是以前写过这篇博文,这次作文我肯定写不好!”从写博中受益的妞妞这次坚定了写博的决心。还美滋滋地告诉我:“妈妈你不知道,四班的语文老师把我的作文在他们班当范文念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下尝到甜头了吧?”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我自然不会放过坚定妞妞写博决心的机会。然而,妞妞的一段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妈妈,其实我一点也不反感写博文。有时候不想写就是因为你的态度。写的好了,你就夸我几句,写的不太好的时候,你就一句话不说。”
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妞妞写得好的博文,我自然会赞几句,对于我认为没有写好的博文,一方面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锻炼孩子独立写作,不影响孩子的思路,在妞妞自己进行修改前,我绝不多说话。因为我发现自己只要一开口,忍不住就会越说越多,有时候越说越气,干脆,我来个闭口不言,原是为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却没想到竟然影响到孩子的积极性。
有一次,在我的一番说教之后,妞妞说:“妈妈,你急什么呀,我又不是不认真写!”妞妞的反抗提醒了我。仔细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因为孩子没写好就着急生气呢?为什么不看到孩子在主动写而欣慰?为什么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
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是一种期望值过高而带来的失望。“所有的烦恼源于想要展现的欲望”,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监护人和引导着,我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所以才会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想象的高度时会表现为失望?所以才会永远不满足孩子的进步?
记得妞妞小时候背唐诗,最初考虑的孩子刚接触,要求她一早上能背一首就可以了,谁知道小人人早上5分钟就把一首唐诗给背熟了,剩下的早读时间就去看别的书,我觉得太浪费了,开始给她加量,要求她一早上能背几首就背几首。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妞妞早读效率在下降,对背诗也有了反抗心理。现在看来我的不满足和任意加量造成了孩子兴趣的消失和效率的下降,得不偿失。
而写博文我是不是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呢?一个是在数量上,孩子原计划开学后每周2篇,还是很轻松的,但是我就有点着急,看她两天未更新,就忍不住想让她多写,标准的变化使孩子感觉到疲惫且不利于习惯的养成。二是在质量上。昨天晚上,在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我翻开了妞妞的手稿,因为博文的修改是在电脑前完成的,这本最原始的手稿就是孩子最初没有任何修改时的写作思路,隔过一点时间,当时妈妈急躁的心情已经没有了,静下心来看的时候,其实孩子写的真的很不错呢,真不知道我当时为什么会一言不发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意!
晚上,妞妞博文写完了,看了一下,挺好,准备今天给她放到博客上,孩子竟然不同意,说是还没修改。孩子能主动写,认真写,并且已经养成认真修改的习惯,做妈妈的应该很宽慰了吧,不能再向以前那样,永不满足了!
认真向妞妞道歉,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做永不满足的妈妈,希望能够引导孩子把写博作为兴趣,而不是任务!
妞妞博客地址:巍巍展翅欢迎光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