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量化考核引入班级管理
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任性,随便,对什么事都有好奇感,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尤其是课堂上,很难做到专心听讲,总是坐不住,别人在发言,他还举手喊“老师”,要求发言。他们的新鲜感比较强,但是能保持的时间却很短,做事很少考虑别人。老师们用尽了各种方法,表扬奖励:小红花、小奖杯,金桃子等等;批评惩罚,也顶多只能让小朋友们安静坐住十分钟,接下去的三十分钟他们就在下面“群魔乱舞”;上课一提问,孩子们不举手而争着答,“嗡嗡”响成一片什么回答都听不清,甚至还有孩子直接冲上台跟我“当面交流”;还常有小朋友上课上到一半时说要去上厕所,不让他去,他又是一副很痛苦的样子。
面对孩子们的种种表现,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但是好笑之余我也不免思考: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从各方面养成好习惯呢?为了约束孩子们的不良行为,让他们懂规矩,知道理,讲文明,守纪律,时时处处养成好的习惯,我决定把量化考核引入班级管理,看看是否可行。说实话,开始时我挺有顾虑的,总觉得孩子年龄小,怕这种方法不太适应这么小的孩子,可实行起来却并不是这样。
量化考核的具体做法是:把全班孩子分成若干个小组,周一时老师送给每个小组100分,在此基础上从纪律、路队、卫生、课间游戏、课堂发言等几个方面进行评比,评比时奖罚分明,评比标准是课堂纪律表现好的一人次加10分,课堂回答问题一人次加10分,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一次加10分;若违反了纪律,或做了有损班级利益的一人次减去10分,严重的一人扣20分。一周一评比,全班评出前三名,有幸得到老师的拍照留念,而且第一、二名每个学生一张喜报,第三名每人两个金桃子。一个月再进行评比,若一直保持在前三名的小组,被评为明星小组,每人一张奖状,每人一枚佩戴奖章并老师一起合影。
自从班级实行了量化考核管理办法之后,说实在的对我们班级的孩子们来讲确实挺凑效的。比如,班级里很乱时,只要老师说先坐好的给小组加分,坐不好的扣小组的分数,即刻,他们会马上安静,端坐好。那时,我内心由衷的高兴,觉得自己找到了管理学生的法宝,孩子们似乎规矩多了,懂事多了。我使用起来也方便多多。我把这一方法告诉给我的搭档、同事,反响极好,他们都非常认可,使用起来都觉得好处多多,方便极了。
总之,把量化考核引入班级管理,不仅有利于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规范了班级管理秩序和学生日常行为,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