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放学,孩子一见妈妈就问,比目鱼有几只眼睛?
妈妈嘴巴张成了圆形,摇了摇头。冷不丁地发问,总能暴露出妈妈的知识盲点。
你别考验妈妈了,妈妈仅仅听说过比目鱼,其他的就不知道了,快告诉妈妈关于比目鱼的知识吧。妈妈老实地坦白着。
今天在我们的数学本上看到一幅比目鱼的图片,我好像看到一边有两只眼睛,真奇怪,难道会有四只眼睛?孩子眨着大大的眼睛不解地望着妈妈。
噢,原来是这样,就让我们潜入科学知识的大海,一起探索吧。
妈妈在网络上搜了很多关于比目鱼的知识,自己认真学习了一遍,然后打印下来,给孩子准备了一份科学的快餐。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原来比目鱼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奇特之处!
奇特之一:比目鱼的外形是不对称的
比目鱼俗称板鱼。生活在大海的底层,体形很特殊,两只眼睛长在身体的一侧,口、牙、胸鳍和腹鳍等都不对称。平时侧卧在海底,向上的一面体色会跟着环境变化,可以迷惑敌害,保护自己。
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
原因之一: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
原因之二: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
原因之三: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比目鱼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

奇特之二:比目鱼的两只眼睛在一边
原来,从卵膜中刚孵化出来的比目鱼幼体,完全不象父母,而且跟普通鱼类的样子很相似。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每侧各一个,对称摆放。它们生活在水的上层,常常在睡眠附近游泳。大约经过20多天,比目鱼幼体的形态开始变化。当比目鱼的幼体长到1厘米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比目鱼一侧的眼睛开始搬家。它通过头的上缘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
不同种类的比目鱼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线有所不同。比目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比目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
比目鱼眼睛的移动使比目鱼的体内构造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比目鱼已经不适应漂浮生活,只好横卧海底了。
鱼类学家告诉我们,比目鱼的奇怪的外表是动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结果。
比目鱼这种奇异形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也是生在两边的,在它长到大约3厘米长的时候,眼睛就开始“搬家”,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
比目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在水中游动时不像其它鱼类那样脊背向上,而是有眼睛的一侧向上,侧着身子游泳。它常常平卧在海底,在身体上覆盖上一层砂子,只露出两只眼睛以等待猎物、躲避捕食。这样一来,两只眼睛在一侧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奇特之三:比目鱼的名字原来名不副实
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征战不断。一天,吴国国王正乘船沿江而行,到了吃饭时间,随得人员便端一盘可口的烩鱼。吴王吃得津津有味,忽报曹兵追来,吴王立即把剩下的鱼倒进江进而,命船全速前进。谁知这被倒江里的钱鱼沉到了水底,慢慢又变成了一种新的鱼,当时称作王余鱼,即国王吃剩下的鱼。这种鱼的样子很特别,身体扁扁的,像只鞋底,所以古代也称它板鱼、鞋底鱼、婢屣鱼等;身体的一侧永远朝下,颜色淡淡的,另一侧永远在上方,颜色深深的;两只眼睛长在身体的一侧,在体左侧或右侧,但永远在身体朝上的一面。起初人们认为每条板鱼只是鱼的一半,只长一只眼睛,必须两条鱼合在一起才能活动,于是《吕氏春秋》中说:“凡遇合他时,不合,必待合而后行。故比翼之鸟死乎木,比目之鱼死乎海。”这就是比目鱼名称的由来。
关于比目鱼,还有些有趣的传说,说龙王三公主招女婿,梅章鱼自不量力,让比目鱼去做媒提亲,龙王很生气,一个耳光,把比目鱼的两只眼睛打在了一起。
比目鱼被误解了几千年直到清代有个叫郭柏枪的人,因为在海边上常吃比目鱼,才在《海错百一录》中依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人们,“此鱼多单行,并非不比不行也”。至此,对这种鱼的错误看法延续了上千年才得以纠正,比目鱼才得以平反昭雪。
奇特之四:比目鱼的种类变化多端
比目鱼的种类很多,仅我国海域就有50多种,看它们的形状,有的似枝,俗称板鱼;
有的像牛舌,如舌鳎;
有的全身有美丽的条纹,宛如一条花的手帕,如条鳎;
还有的似枯木之叶,如木叶鲽。人们把两眼位于身体左侧者叫鲆、鳎,两眼位于右侧者叫鲽和舌鳎。
两眼究竟是位于左侧或右侧可不是随心所欲安排的,而是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的。两只眼睛在身体一侧,对两眼露出沙外观察动物十分方便;身体朝上的一侧颜色变得和周围环境如沙石等的颜色相似,便于伪装;但只要受到触动,身体就会上下波动快速游到另一个地方,一转眼又把身体埋进沙里了。
它们一直生活在海底,伺机捕食各种小鱼、贝乌贼或其他小动物。由于游泳能力不是很强,比目鱼很少到水的上层活动。
想象着孩子贪婪听讲的神情,妈妈心里微微一笑。孩子的求知欲强,经常看到或者听到一些不懂的问题时,赶紧跑来问妈妈,于是就有了爱学习的妈妈和开心的孩子!
在成长的路上,妈妈愿意成为孩子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