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女儿的两道错题说起
升入三年级后,我已经不怎么给女儿检查作业了,前几天翻了翻女儿的练习册,发现上面开始有了多多少少的红圈圈,虽然错题都仔细地更正过,不过,数学练习册上有两个类型的应用题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就多看两眼记了下来,找机会给女儿好好讲讲。
今天晚上女儿写完作业,我又想起这件事,就叫过女儿来,重新出了两道相仿的题(注:为了方便计算,没有考虑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题目一:一桶水,连桶重200千克,用去一半水后,连桶还有120千克。问:桶里原来有多少水?水桶重多少?
这个题目读起来有些拗口,猛一看,女儿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我让女儿拿了一个大杯子出来,让女儿动手做做实验。
首先,先在杯子里灌满水,连杯子带水是200千克。
接着再倒出一半的水,杯子里还剩120千克。
问女儿:倒出来的水是净重,还是带杯子的毛重呢?
答:净重,不带杯子。
问:有多少千克?
答:满的时候是200,现在是120,倒出了80千克。
问:对!那这80千克是杯子里水的多少呢?
女儿看看杯子:一半……哦,我知道了,再加上另一半就是不带杯子的水的重量,也就是80+80=160(千克)
问:那杯子的重量也就出来了吧?
女儿很兴奋:对!200-160=40(千克)杯子的重量是40千克!
第一题轻松解决,女儿还饶有兴趣地拿着杯子倒来倒去,嘴里还念念有词:带杯子200,减去剩下的120就是到出来的80。80再乘与2就是杯子里水的总重量……
题目二:一本书共有220页,读了4天后还剩20页,问:每天读多少页?
这道题很简单,女儿却做错了两次,于是,今天我也让她动手想一想。
我抓来了20颗花生米放到桌子上,说:“有20颗花生,你吃了4天后还剩4颗,4天吃了几颗?”
女儿数出来4颗,答:20-4=16(颗)4天吃了16颗。
问:那每天吃几颗?
女儿恍然大悟:16÷4=4(颗)每天平均吃4颗!
问:对,上面的第二题应该也会做了吧?
女儿拿起笔飞快地算着:(220-20)÷4=50(页)每天平均读50页!
第二题也同样轻松解决!
的这两道应用题还是比较简单的,以后,随着课程的进展,应用题的难度也会逐渐加深。所以,让孩子读懂应用题,学会正确找寻应用题中的逻辑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遇到一些孩子感觉模糊不懂的习题,不妨让孩子在纸上画一画,拿些东西来做做实验。像一二年级时的锯木头(一段木头锯8段需要锯几下)、在圆形的操场上种树和在直路上种树有什么不同等等,这都可以让孩子动手去试试做做实验,通过自己动手解决过的难题,相信一定会加深孩子的记忆,让孩子以后再遇到同类型的题,能够方便、快捷地算出正确的答案。
< language=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