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从来不敢上公开课。
记得在零九年,我们学校实行校长推门听课制,这个制度整天快把我吓死了,我根本不知道课到底要怎样上,那段时间每天都是战战兢兢地进教室,唯恐一抬眼校长大人已经坐到教室后面了。那天,我正要进班,远远地就看见韦校长搬着凳子,拿着听课记录本开始工作了,而且好像已经有了听课的目标。我在慌乱中,默默祝愿校长千万别去我的班,很不幸,校长还是进了我们班。我在想,校长听我课,我紧张害怕、难堪啊?还放校长的鸽子,更害怕呀?权衡之后,我还是觉得宁愿不敬,不愿在课堂上出丑。于是,我径直走到校长跟前,大胆地说:“校长,你去别的班听吧,我今天不讲新课了!”
于是校长走了,我也长吁了一口气。
一直想通过读书改变我的课堂,但是决心并不坚定,读书没有系统,这五年来我的课堂一直没有改观。尽管如此,但是我觉得以往读的书会是一种积淀。直到去年看见原校长给优秀的做课教师发的漂亮实用的移动充,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备课,上课。呵呵,当然也是觉得学会上课,势在必行,做教师不会写文章行,但是不会讲课是绝对不行的,学生是靠老师的一节又一节课成长起来的。
于是,在去年,我把于永正的书从开封带回了我的家,而且一下两大本,一本是《阅读教学实录》,另一本是《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主要是想通过第一本来改变我的课堂,但是又觉得应该先了解于永正这个人,然后才会接受他的课堂,于是咬牙又花钱买下了他的第二本书。
买来后,就放在我的枕边,经常我能从凌晨一点读到了四点,有时能读的我泪流满面,为老教育家的那种淳朴的教育情怀。他的课堂也如他的人朴实而又简练,高效而不失情趣。
窦桂梅的课讲得好,北京附小的校长。她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我也最少读了两遍,收获也不小,最重要的是她让我明白备课是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深读教材的。解读教材,不仅能够帮助把握教学重难点,而且还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解读,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
古诗词也是我的最爱,我一看到那些古诗词,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欧阳修的“乱红飞过秋千去”,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己仿佛就变成了诗词中那美丽、羞涩的女主角了。所以我买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且看王国维如何赏析这些名作。苏轼,苏东坡是这众多诗词作家中最受后人推崇的大家了,他的性格不是一两词语就能概括得了的,所以我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带回了家,苏轼不论是在诗词方面、政治方面,他总能处理得很得当,就是被贬的日子他也能过得有声有色。读诗词可能对课堂没有直接的效果,但是被诗词熏陶久了,课堂也会慢慢变得诗意起来。
去年的三节课晨诵弟子规就不用说了,内容短,讲课时都已经烂熟于心了。我教《草房子》时,那本书,我至少看了五遍,同名电影看了两遍到三遍,所以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处理,对整本书的把握就会显得自如一些。
后来讲的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讲授之前,我先看11年版的课程标准,后来又基本上快把课文背会了。说这些,不是因为我多用功,真的是因为我喜欢读,我喜欢这些大师的语言,唯有用大声读出来,真的感觉这些语言从自己的嘴里读出来,自己好像变得美丽起来了,思想也跟着有了内涵。当大师的整篇课文已埋藏到你心里的时候,什么时候是景物描写,都有哪些景物,哪些重点词语,到哪里该转折你都一清二楚,你教课的时候用之则来,挥之则去,你整个人会显得特别的自如、自信。
以书为伴,以写为淀,课堂就是展示教师魅力的舞台。